当利用排水沟引水灌溉时,水位往往形成倒坡或平坡,这就需要按非均匀流公式推算排水沟引水灌溉时的水面曲线,借以校核排水沟在输水距离和流速等方面能否符合灌溉引水的要求,如不符合,则应调整排水沟的水力要素。
图8-11 河(沟)道的滞水位和预降水位(单位:m)
在一般工程设计中,对斗、农沟常常采用规定的标准断面(根据典型沟道计算而得),不必逐一计算,而只是对较大的主要排水沟道,才需要进行具体设计。设计时,通常选择以下断面进行水力计算,(a)沟道汇流处的上、下断面<即汇流以前和汇流以后的断面);(b)沟道汇入外河处的断面;(c)河底比降改变处的断面等。对于较短的沟道,若其底坡和土质都基本一致,则在沟道的出口处选择一个断面进行设计即可。
排水沟在多数情况下是全部挖方断面,只有通过洼地或受承泄区水位顶托发生壅水时,为防止漫溢才在两岸筑堤,形成又挖又填的沟道。从排水沟挖出的土方,可用以修堤、筑路、填高农田田面和居民点房基,或结合灭螺填平附近废沟旧塘,不要任意乱堆在沟道两岸,以免被雨水冲入沟中,影响排水。通常堤与弃土堆距离沟的上口,不应小于1.0m,堤(路)高应超出地面或最高水位以上0.5~0.8m,堤顶宽取0.5~1.0m,如兼作各种道路,则结合需要另行确定。对于较大的排水干沟,有时为了满足排除涝水和地下水的综合要求,特别在排涝设计流量和排渍流量相差悬殊的情况下,排水沟可以设计成复式断面,这样可节省土方和减少水下的施工。
防止排水沟的塌坡现象是设计沟道横断面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砂质土地带,更需重视。沟道塌坡不但使排水不畅,而且增加清淤负担。针对边坡破坏的主要原因,在结构设计中,除应用稳定的边坡系数外,还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以稳定排水沟的边坡。
1) 防止地面径流的冲蚀,如利用截流沟、截流堤或沟边道路防止地面径流漫坡注入沟道;或采取护坡措施,如种植草皮和干砌块石等;
2) 减轻地下径流的破坏作用,排水沟与灌溉渠道如采取相邻布置的方式,则沟、渠之间可安排道路或使沟道采用不对称断面,即靠近灌渠一侧采用较缓的边坡;
3) 对于沟逗较深和土质松散的排水沟,采用复式断面,可以减少沟坡的破坏。复式断面的边坡系数(阴),随各种土质而定,可选用一种或几种数值。排水沟开挖深度大于5.0m时,应在沟底以上每隔3~4m设置宽度不小于0.8~1.0m的戗台。
在设计排水沟的纵断面时,一般要求各级沟道之间在排地下水时不发生壅水现象,即上、下级沟道在排除日常流量(排渍流量)时,水位衔接应有一定的水面落差(Δz),一般取0.1~0.2m,见图8-12。在通过排涝设计流量时,沟道之间产生短期的壅水现象,是可以允许的,但一般沟道的最高水位,尽可能低于沟道两侧的地面高程0.2~0.3m(受外河水位顶托和筑堤泄水的沟道除外)。此外,还须注意下级沟道的沟底不高于上级沟道的沟底。
.jpg)
图8-12 _k--F~排水沟之间沟底水位衔接示意图(单位:m)
下面结合图8-13说明排水沟纵断面图的绘制方法与步骤。通常首先根据沟道的平面布置图,按干沟沿线各桩号的地面高程依次绘出地面高程线;其次,根据干沟对控制地下水位的要求以及选定的干沟比降等,逐段绘出日常水位线;然后在日常水位线以下,根据宣泄日常流量或通航,养殖等要求所确定的干沟各段水深,定出沟底高程线;最后再由沟底向上,根据排涝设计流量或蓄涝要求的水深,绘制干沟的最高水位线。排水沟纵断面的设计和其横断面设计是相互联系的,需要配合进行。排水沟纵断面图的形式和灌溉渠道相似,但有时可绘成由右向左的倾斜形式,以便于从干沟出口处起算桩距,如图8-13所示。在图上应注明桩号、地面高程、最高水位、日常水位、沟底高程、沟底比降以及挖深等各项数据,以便计算沟道的挖方量。
图8-13
编辑:陈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