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来,协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会原则,认真调查研究,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新技术和新品种示范种植等科普活动,积极为会员提供产销信息,增强协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提高协会的带动能力,使广大会员学到种植技术和管理销售方法,增加收入,使农民的思想观念也有新转变,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致富、带富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越州大蒜产业已经从传统零星种植转变为规模产业型发展,从小产业发展为支柱产业。2012年至2018年越州大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种植面积从1.2万亩扩大到2.5万亩,带动周边乡镇、县种植大蒜1.8万亩,产值从0.5亿元提升到1.5亿元,越州大蒜以叶片肥、耐霜冻、上市早、口感上佳等特点远销湖南、湖北、山东、浙江、贵州、江西、广西、四川等8个省,袋装软叶蒜出口泰国、越南等国家,促进蒜农、会员同销售大户在市场中实现双赢,大蒜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农业支柱产业。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13年,越州镇横大路大蒜协会被中共曲靖市委表彰为“曲靖市农技协先进集体”,被麒麟区委、区政府表彰为2011-2015年“十强”农技协。
协会开展田间指导
基本情况
大蒜作为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的传统产业,在群众收入中占有重大比重,已成为越州镇农民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为做好、做强大蒜这一传统产业,进一步发挥农业产业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要基础作用,加快脱贫攻坚步伐,越州镇党委、政府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深入市场调研,结合当地实际,提出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发展的思路,于2012年5月注册成立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横大路大蒜协会。协会由越州镇范围内的蒜种经销商、大蒜产品收购商、蒜农等组成,由横大路村委会具体管理,与越州镇爨源大蒜专业合作社协同共进,推动越州大蒜产业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到2018年,协会吸纳会员174名,辐射周边3省、20余个县。协会自成立以来提高了农民专业技术水平和市场意识,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大批贫困户脱贫,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工作成效
(一)加强调查研究,创新产业发展新方法。协会针对大蒜种植户面临的规模小、种植散、技术力量薄弱、销售渠道狭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积极构建以科普学校、农函大、远程教育为基础的培训网络,整合各种培训资源,极大的提高培训效率,提高广大会员和农户的科技种植水平,促进当地大蒜产业逐步由种植户各自种植、零星销售的自发产销模式转变为“大蒜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大蒜种植专业户”的模式。
(二) 与合作社融合发展,助推大蒜种植产业化。协会始终坚持依托群众主体、强化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吸纳合作社的运行管理模式,找准可行的发展途径。针对群众在大蒜种植品种的选择、市场风险评估、种植管理技术不熟练、商品意识薄弱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对新形势下的农产品销售方式的不了解、做强传统产业的信心不足等情况,协会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在组织管理、市场、气象信息收集预判、人才储备等方面的优势,把散、小、弱的群众个体组织起来,破除在种植经营过程中的散户单干、独干、各自为阵的现象,推进大蒜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建立合作社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合作社与农户以订单收购方式做好生产和产品销售市场对接,实现大蒜种植产业化,避免了种植的盲目性,进一步解决群众怎么卖的问题,确保种植、销售利益的最大化。
(三)以政策保障为助推,切实提高群众种植积极性。协会吸纳当地有实力的大蒜种植户和大蒜产品营销户为合作社成员(股东),安排他们从种子的源头入手,严格把控种子质量,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减少销售中间环节,降低群众种植成本;充分发挥好“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对种子供应和大蒜产品的收购、销售实现价格保护及种植技术的培训等方面进行扶持。一是种子补助。由协会为种植户按规划提供优质的大蒜种子。一般农户每亩补助5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亩补助100元,并一律实行种子佘销,极大的缓解了贫困户生产难的压力,待大蒜产品销售时再相应扣除种子款,同时,种子价格较普通农户少收0.50元/公斤。二是销售补助。只要种子是本协会提供的种植户,协会保证大蒜产品的收购,打消群众销售难的顾虑。除此之外,一律实行交售补助,按实际交易量给予一般农户交售补助0.05元/公斤,建档立卡贫困户补助0.10元/公斤。三是价格保护。为更好激发当地群众的种植积极性,确保蒜农的切身利益不受损害,进一步巩固大蒜专业的支柱地位,凡是到协会销售的蒜产品,协会实行保护价收购。蒜苗收购的最低价格为1元/公斤,蒜薹5元/公斤,蒜瓣1.2元/公斤,独蒜5元/公斤,具体价格根据市场价格进行浮动。
(四)以强化技术服务为支撑, 有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一是整合资源,加强服务。协会自成立以来,充分整合科技、农业等部门的科技资源,精心组织,认真安排整合社会资源与本地“田专家、土秀才”有效对接,邀请云南农业大学专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现场辅导,2012年至2018年共培训种植户5780人次。通过技术培训和专家讲座,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大蒜种植户的劳动技能,及时解决会员和种植户遇到的疑难问题,促进大蒜产量产值连年提高,亩产值由2012年的3500元提高到2018年的10370元,辐射带动了周边5983户农民投入大蒜生产,带动越州镇区域内其他13个村(社区)推广种植大蒜2.5万亩,年均产值1.5亿元。二是加大优质品种推广,促进产业增效。协会通过建立在11个村小组的大蒜科普示范基地开展优质品种示范种植,品种由单一红皮蒜扩大到软叶蒜、大白蒜、红旗星、温二早、一级早等名特优品种,科学把握节令差,推广早、中、晚相结合的科学种植方法,研发蒜苗种植新方法、新技术,大蒜种植已成为当地除烤烟种植以外的的一大农业支柱产业。三是协会拓宽销售渠道。协会结合近年区委、区政府对大蒜产业的重视和扶持政策,通过加大协会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提升协会产销能力,形成了“协会—种植大户—示范基地—种植户”的技术推广模式,建立了“大蒜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大蒜种植专业户”的产销服务体系,越州镇横大路大蒜实现100%产销。
(五)以夯实产业配套为抓手,提升协会服务新能力。为解决大蒜产品交易季节以路为市、蒜农交易混乱、交易场所不定、交易难等客观问题,协会积极主动与镇、村协调,由当地村委会提供固定的交易场所和晾晒、堆码场地,分别成立了收购交易分点,这样不仅仅解决了以路为市的不安全隐患,进一步规范了交易市场,而且为群众交售大蒜产品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大蒜产品收购效率。
协会围绕服务蒜农和会员的宗旨,加强与种植、销售大户以及大蒜收购公司的沟通联系,打破传统的单一种植、销售的简单模式,形成协会为龙头的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模式,解决了单个种植户销售规模小、竞争力弱的问题,发展了潘富强、杨石所2户年产值500万元的专业营销大户,带动大蒜营销户10户,为会员和蒜农提供各类市场信息、销售行情信息等服务400余条。
(六)加强制度管理,提高协会服务新水平。协会成立以来执行会长、常务理事、理事会的协会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协会章程运行,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建设,注重协会会员的联系沟通,每个季度都认真安排会员进行技术技能的培训、交流活动,动员会员加强对协会工作服务宗旨的宣传,通过各种途径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咨询、新技术推广、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对提高产品质量,保障和扩大越州大蒜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保护种植户的合法权益,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效益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协会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
亮点工作
(一)政策助推。充分发挥好“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从种子、供给补助、销售补助、协会扶持、价格保护、交易场所的建设等方面给予大蒜产业扶持,充分调动了群众种植积极性,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采取生产资料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模式,做到种植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质量可保证,系统解决大蒜这一传统产业的发展难题,实现成本可降低、效益有保障、风险可控制。
(二)订单发展。在大蒜产业发展过程中,为使农户放心种植大蒜,确保蒜农利益不受损害,协会遵循市场规律,按照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树立商品意识,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进行产品推销,在短短的一年里吸引了省外的多家大蒜产品营销商常年合作,把当地的大蒜产品推向国内市场,进一步提高了当地大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逐步形成“协会+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从而有效降低了种植风险,解决了蒜农销售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的保障了蒜农的利益。
(三)精准服务。在大蒜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政府管理企业规范运行的优势、人才门类齐全的优势、信息采集研判便捷的优势, 快捷协调各方的优势, 承担起发展产业,做好、做强、做大传统产业的重任, 在农业产业扶持发展产业选取、组织推广、中期管理、产销对接、农企对接等各个关键环节主动作为、精准服务, 为促进大蒜产业发展, 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更好地助推脱贫攻坚工作,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强实的基础。协会始终坚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帮助,有各位会员的共同努力,协会的明天会更好,大蒜产业也会真正成为富民产业,曾经的“臭铃铛”一定会成为人见人爱的“香饽饽”,单调的大蒜一定能够开出娇艳的致富之花。
协会被表彰为2011-2015年“十强”农技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