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核桃产业技术协会砥砺前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全州开展技术培训会上百次,服务群众上万人,为农民群众传授先进科学种植技术及管理经验,连续多年在全州贫困村引进经济作物优良品种,为全国脱贫攻坚事业“添砖加瓦”,努力让奉献最大化。
2017年协会到各乡镇开展技术培训
基本情况
盐源县核桃产业化技术协会成立于2006年,设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现有1个公司,1个办公室,1个苗木场,5个专业合作社,20个技术组,3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1个交易市场,产品“盐源早”核桃获得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认证。2010年成立盐源县核桃产业化技术协会党支部,党员人数5人。2008年“野生低质低产核桃高位技术应用研究”项目获凉山州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盐源县核桃产业化技术协会获四川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百强协会;2010年“野生低质低产核桃高位技术应用研究”项目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同年盐源县核桃产业化技术协会获“凉山彝族自治州先进社会组织”称号。
2017年协会技术监事长陈良富同志荣获脱贫攻坚特别奖
工作成效
(一)协会先锋引领,着力良种推广。1991年,协会组建了由林业、农业科技人员和乡土人才组成的核桃良种选育项目组,项目组技术人员在县境内通过初选、复选、培育试验,最后决选而得核桃良种,暂时命名为“大优一号”。后经多地推广应用,具有适应范围广,嫁接亲和力强,遗传特性稳定,不发生变异退化,头年嫁接次年结果,五年丰产,无大小年现象等优良特性,深受核桃产区群众欢迎。据此,协会会同县林业局进行了良种申报,2010年2月四川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正式命名该品种为“盐源早”,填补了我州无本地核桃良种的空白,提高核桃良种使用率。良种审定后,协会建立了“盐源早”果穗两用基地5000余亩,育苗基地500亩,年均为州内外提供良种穗条1000万枝,良种苗木150万株,为凉山州核桃良种使用率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2011年“盐源早”核桃品种获得省级“良种证”;2012年“盐源早”获得国家商标局地理标志商标;2013年“核桃良种选育及应用推广”课题获盐源县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核桃良种选育及技术推广”项目获凉山州科技进步三等奖;“核桃良种选育及高位嫁接技术”荣获2014-2015年度中国林业产业(森林食品类)创新奖。
2018年协会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助推山区贫困群众精准脱贫
(二)着力科技成果转化,助推贫困群众精准脱贫。协会在进行良种选育的同时,还通过实践探索,发明了专利技术“核桃高位嫁接方法”(又叫鸭舌嫁接法),打破了传统嫁接只能在砧高<2m直径≤20cm范围内嫁接且成活率较低的限制,使可嫁接范围扩展到了砧高15m、直径40cm以内的广阔领域,且平均成活率达到75%以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低质低产核桃树大皮厚嫁接难的技术瓶颈,技术位居国内领先。为推广品种和技术,协会技术人员足迹遍布凉山17县市,延伸到省内雅安、成都、乐山、甘孜、攀枝花、泸州等市州,甚至还推广到省外的云南省丽江市、贵州的赫章县以及重庆的垫江、城口、巫溪、巫山等地,品种和技术获得县内外、州内外、省内外的一致认可。据统计,每年7月中旬起,凉山各县运到成都、昆明等各大市场的“盐源早”鲜核桃平均每天达800吨左右,按1个月的销售期计算,总量达一万吨左右;按每公斤10元计,一年全州的“盐源早”鲜核桃产值就达24亿左右。
2020年参加凉山州核桃产业发展大会
亮点工作
(一)着力创新推广,抓好实用技术培训。多年来,协会积极配合州、县林业、科技、扶贫等部门,毫无保留地在县内外、州内外、省内外开展核桃产区人员的义务技术培训,倾囊相授核桃高位嫁接专利技术,培训技术人员近万人,年均培训1000人以上。2014年3月,配合州林业局组织全州各县林业局的技术骨干在德昌县培训了3天;2014年8月,盐源县核桃发展大会在树河镇大水田村召开,协会开展了现场技术培训;2015年,配合宁南县林业局组织200多果农进行了3天的理论学习和现场操作技术培训,之前每年还都要在该县幸福乡、茶岭村开展2-3次核桃嫁接技术培训。甘洛、木里、西昌、金阳等各县核桃嫁接示范点,协会也都现场给果农开展操作技术培训。经过培训的嫁接技术人员,大多活跃在核桃低改现场,成为当地核桃低改的生力军。
(二)多措并举,加快核桃产业化发展。在多年的技术推广实践中,协会探索创新了“以协会做技术载体,良种做效益保障,以产业化项目做推动力”的全新推广经营机制,成立了一个公司(凉山州现代农林开发有限公司)、一个中心(核桃市场交易中心)、一个良种苗木场、三个合作社、四个技术服务队(核桃嫁接,整形修剪,育苗生产,营销运输)。2015年,协会获得了“核桃青果蜡封冷藏保鲜方法”国家发明专利技术,延长了核桃鲜果的销售时间,有效地解决了核桃鲜果只能在夏季销售的问题,既让广大消费者在春节前后吃到新鲜核桃,又大大提高了种植农户和协会的经济效益。2007年以来,协会带领技术人员外出提供技术服务3300余人次,散发《盐源县核桃生产技术规程》55000余册,在省内外推广“盐源早”和“高位鸭舌嫁接法”300万亩以上,走出了一条“依托科技创新,着力提质增效,助推贫困山区核桃产业科学发展”之路。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大鹏之功,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盐源县核桃产业化技术协会,今后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将继续以服务群众为根本,以科技创新为目标,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凉山州核桃产业焕发生机,实现“化茧成蝶”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