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九江市农技协联合会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力求打造模式创新、管理规范、上下联动、横向联合的农技协组织。通过提供协同精准服务,领航农业产业发展,带领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在农民科学素质提升、乡村全面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基本情况
九江市农技协把党建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在市科协科技社团党委统一指导和管理下,成立了九江市农技协联合会党支部。同时,在业务主管单位为科协的80个农技协中,建立了68个党组织,在党建的引领下,农技协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联合会积极开展“双强六好”(党组织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制度落实好、保障机制好、作用发挥好、服务发展好“六好”标准,达到党建强、发展强)星级创建活动,推动基层农技协党组织“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各级农技协党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贴近生产、贴近群众的活动。尤其是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暴雨中,协会党组织和党员会员,不畏险情,冲锋在前,身处一线,抗疫救灾,发挥了战斗堡垒和示范带头作用。全市各级农技协,为农业产业灾后复工复产、为推动九江经济社会全恢复健康运行贡献了力量。
工作成效
(一)加强农技协和专家服务团建设。
一是市农技协联合会组织人员编写了协会《章程》、《工作制度》、《会员管理制度》、《资产和财务管理制度》等,并指导全市各级农技协依照标准参照执行;二是推进了基层“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全市82%的基层农技协建立了一站一栏一员;68%的基层农技协建起了农家科普书屋;52%的基层农技协配备了远程电教设备。三是成立专家服务团。根据全市农业主导产业情况,分类成立了果业、水稻、蔬菜、家禽、水产等6个农业技术专家服务团。从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农科院及涉农科研单位及高校,遴选80余名市级农业专家,组建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深入贫困地区开展技术帮扶服务,助力精准扶贫。专家服务团先后为柴桑区城门乡二千多亩水面大面积死鱼问题把脉问症;为修水县黄沙乡付家铺村规划发展“千、百、十”产业,即千头猪、百亩果、十亩蔬等。现场授艺、指导、答疑、解困,深受群众欢迎。
(二)致力创新创业,助推乡村振兴。
一是把“银会合作”作为农技协会员解决在创新创业中融资难的有效渠道。九江市农技协将“融智”与“融资”有机结合,在全市大力开展“银会合作”工作,与邮储银行积极行动,全市“银会合作”累计发放贷款412笔,贷款金额14382.5万元,贴补利息114.62万元。
二是推动农村创新创业培养乡土人才。2018、2019年,我们筹资、争资30万元,先后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市委人才办、邮储银行九江分行举办两期“九江市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有力激发了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和技能,培养出一批创新创业致富典型,带动了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投身创新创业。为激励乡土人才更好服务“三农”工作,连续六年评选10名“全市农村科普带头人”进行表彰,以示范引领、靠典型带动。三是把助力“家庭农场”发展作为创新创业中典型示范的重要途径。九江市农技协先后举办了三期、每期四天的“家庭农场主”培训班和一期家庭农场主特训营。先后邀请了一批专家为农场主授课。省农技协在我市召开“农技协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研讨会”,就家庭农场发展政策体系、管理制度不够规范、服务体系建言献策。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起到“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带动效应。
亮点工作
(一)抓好“科技小院”管理,打造品牌影响力
“修水宁红茶科技小院”和“彭泽虾蟹科技小院” 成立于2019年11月,是江西省7家、九江市2家科技小院之一。 目前,九江市正在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突出发展“两茶一水”产业,重点打造“一绿一红”茶叶产业、“一虾一蟹”鄱湖水产业,建立“修水宁红茶科技小院”和“彭泽虾蟹科技小院”,满足了九江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初步达到了“建立一家小院、带动一个产业、辐射一片乡村”的效果。“科技小院”坚持“三变”:变“点对点指导”为“全过程服务”、变“单方面推广”为“多领域支撑”、变“远课堂教学”为“零距离实践”。技术帮扶指导不是针对于种、养殖中某一个环节,而是全产业链技术研究;不是针对某一种产业,而是囊括水稻、果蔬、生态休闲农业等全领域科研成果。彭泽虾蟹科技小院”以服务小龙虾产业集群为重点,将发酵麸皮和土壤改良技术、稻秆发酵虾苗过冬培育技术、虾蟹“内增氧”技术、富硒技术、虾蟹甲壳提取技术等融入到全产业链集群,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开展实用科技培训,助力科技精准扶贫。
农市技协积极行动,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多年来,我们重点开展了贫困地区种养殖户培训、科普示范基地产业提升培训、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骨干培训、农业主导产业种养殖大户培训,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既安排省、市专家教授室内专题授课,优秀创业致富带头人代表现身说法、交流经验;又安排到一批全国优秀科普示范基地现场参观学习,先后培训各类农业农村一线从业人员近2万人,提升了农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