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通江县巴山土猪养殖协会

发布时间: 2021-11-11

基本情况:2013年7月,通江县巴山土猪养殖协会正式成立,协会由1个企业会员(巴中市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320个个人会员(含专业合作社)组成,主要是组织开展巴山土猪(青峪猪)养殖,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广科学养殖技术,举行技术培训、咨询等。

协会自成立以来,立足本土实际,组织科技人员对县域内青峪猪的养殖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发挥青峪猪自身优势,整合各方力量,将青峪猪产业作为我县特色优势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骨干产业大力开展青峪猪产业扶贫,为通江县的县域经济发展和促进贫困农户脱贫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通江县巴山土猪养殖协会的建立,得到了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肯定。

工作成效:

一、立足县域基本情况,精准选择致富产业

通江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地处秦巴山区腹心地带,是秦巴连片贫困地区核心区域。全县幅员面积4116平方公里,辖49个乡镇,522个村,总人口80.2万,其中农业人口61.1万人,是传统农业大县,素有“一府三乡”(川陕苏区首府、中国红军之乡、中国银耳之乡、中国溶洞之乡)的美誉。2014年底全县有贫困村157个、贫困户33375户、贫困人口113456人,不仅贫困人口多,而且贫困程度深,是国家确定的重点扶持贫困县。解决3万多户11万多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是摆在当地各级领导面前的首要任务,也是全县人民的共同责任。2014年以前,通江县对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主要以解决吃饭穿衣和给钱给物为主,基本采取输血式扶贫,缺乏产业支撑,不能从根本上促进贫困农户的脱贫致富。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寻求新的扶贫方式,以产业为支撑,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贫困农户的脱贫致富。为此,乡村振兴的目光投到了青峪猪养殖业上。青峪猪是原产于通江县的四川省优良地方猪种,具有耐粗性好、适应性强、雪花肉多、肉味香浓、肥而不腻、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和富硒等特点。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受人们偏好瘦肉型猪肉的消费观念的影响,青峪猪肉市场疲软、价格低糜,养殖青峪猪比较效益低。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猪肉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土猪肉的市场价格不断攀升、市场需求量也逐年大幅增加。

二、强化科技支撑,着力打造特色品牌

协会成立的同年,即成立了技术培训中心,建设了科普活动室。2014年,与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农业大学等四川省内知名的科研院所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开展了青峪猪养殖技术合作。2015年,与会员单位--巴山牧业联合组建了巴中市青峪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助巴山牧业在2016年成立了企业科协,在2017年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2018年,与巴中市部分企事业单位联合组建了巴中市青峪猪产业技术研究院。自协会成立以来,积极开展了青峪猪产业发展的各项科普活动,组织编印和发放了技术资料近万份,举办青峪猪养殖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农户7000多人次,与巴山牧业先后承担了国家和省、市、县科技项目10多项,获得了国家专利授权11项,建设的青峪猪原种场和青峪猪育种场分别被认定为四川省地方猪种重点保种场、四川省生猪核心育种场、四川省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场,成立的院士专家工作站被四川省巴中市人民政府授予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协会在2016年被省科协表彰为“科普惠农优秀农技协”,协会会员企业——巴山牧业也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企业以及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企业法人张育贤于2018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

三、利用科技提升品牌价值的核心竞争力。

2014年协会组织申请的青峪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得授权,2014年-2016年青峪猪及系列加工产品先后通过国内有机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欧盟有机产品认证。2015年青峪猪养殖被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授予“福利养殖金猪奖”,2016年我县生产的青峪猪肉产品获得“巴中名牌”产品称号,2017年获得“四川名牌”产品称号。2018年经国内权威机构评估青峪猪品牌价值为3.86亿元,青峪猪肉现已被业内普遍认为是猪肉中的“极品”。

亮点工作:

一、坚持精准施策,努力提高产业带动效果

精准确定产业布局。协会对我县青峪猪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结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县级相关部门进行了反复沟通,将广纳镇、文胜乡、至诚镇、沙溪镇等20个乡(镇)确定为青峪猪养殖基地乡(镇)。在基地乡(镇),我们又与乡(镇)党委、政府进行沟通,将适宜青峪猪产业发展和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村确定为青峪猪产业扶贫重点村,全县共确定了广纳镇金堂村、文胜乡谭坪村、至诚镇快活岭村等70多个村为青峪猪产业扶贫重点村。

二、精准确定产业带动对象。为了使青峪猪产业扶贫重点村的贫困农户都能受益,我们采取对有青峪猪养殖能力的农户通过发展青峪猪养殖实现增收致富,对无养殖能力的农户通过养殖专业合作社入股分红实现增收脱贫。自2015年以来,协会组织人员多次深入到确定的70多个青峪猪产业扶贫重点村,在逐户调查摸底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与村党支部、村委会进行反复沟通、协商,确定帮扶方式,并与帮扶农户签订了《青峪猪养殖合同》或《青峪猪养殖入股协议》。全县共确定青峪猪养殖贫困农户900多户、青峪猪养殖入股贫困农户800多户。

三、精准制定产业带动措施。对有养殖能力的贫困户,我们采取由巴中市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协会会员,简称巴山牧业)提供猪苗、饲料和保底回购育肥猪的方式,确保贫困农户养殖出栏合格青峪猪每头不低于300-500元的纯利。对无养殖能力的贫困户,我们采取将国家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项目资金投资用于专业合作社发展,并量化给全村无劳动力、重病残疾、年迈体弱等无养殖能力的贫困户作为贫困户向专业合作社入股的股金,专业合作社与巴山牧业合作养殖青峪猪,专业合作社将养殖出栏的每头青峪猪300-500元纯利按入股额向贫困户分红。

四、充分调动农户的养殖积极性。协会和各会员单位积极发挥各自优势,合力助推青峪猪养殖业发展壮大。协会主要是与村支两委规划确定青峪猪养殖农户和扶贫帮扶对象,帮助养殖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协调银贷款、协助办理生猪保险,解决养殖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底垫资金不足和防控养殖风险。会员单位巴山牧业按照统一设计养殖圈舍,统一提供优质仔猪,统一配送专用饲料,统一养殖技术培训,统一保底回购育肥猪的“五统一”模式与贫困户和专业合作社合作养殖青峪猪。会员单位中的专业合作社通过养殖青峪猪向贫困户分红和安置贫困户务工,促进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截止2018年底,通江县巴山土猪养殖协会已在通江县广纳镇、沙溪镇、文胜乡等20多个乡(镇)的70多个村,帮扶带动1672户贫困户6034个贫困人口通过养殖青峪猪实现高质量脱贫。

关注农技协公众号 版权所有: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Copyright © 1995-2021 All Rights Resserved 京ICP备 120308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