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在歙县深渡镇中蜂养殖基地协会举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中蜂资源保护及利用产学研基地”揭牌仪式
基本情况
安徽省农技协联合会经过十余年发展,目前已在安徽全省16个市均有副会长或副秘书长协会领导,市科协领导、科普部负责人为协会常务理事或理事,部分县科协领导为协会理事。现有粮油作物、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林特、蔬菜瓜果、新型业态6个专业委员会;组织6个专家服务团,现有专家98人,并分配到各专业委员会,相关单位科技成果已纳入协会科技成果库。
2020年9月苗木产业信息与技术交流对接会-省农技协林特种植专业委员会
工作成效
(一)加强组织建设工作,各级农技协形成合力。为加强党的领导作用,2018年成立了中共安徽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委员会,由农技协常务副会长担任党支部书记,现有委员9人,党员85人。建立6个专家服务团,为各地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为充分发挥协会服务基层、联系基层的作用,支部充分发挥组织、指导、协调作用,积极与各级科协沟通、联系,对我省农技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目前通过各级农技协党支部的共同努力,已基本形成省、市、县三级农技协联合会和县、乡镇、村三级农技协组成的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农技协组织网络体系。
(二)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技协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专家和农业科技成果资源优势,汇聚农技协发展新动能,促进农技协服务方式转变,引导先进农技协与科技专家、科技成果对接,助力安徽徽茶、岳西高山蔬菜、黟县“五黑”、皖西白鹅、亳州中药材等地方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年均产值增加均在200万元以上。在芜湖市探索“支部+研究院+培训学校+劳模示范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科技孵化基地”六位一体合作模式的路子,注重孵化基地与项目相结合,成为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主力军。以科技为支撑,实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品牌化战略,每年可以为会员提供产、供、销一体化服务的能力达到10万多亩。该模式已在周边县市结合实际开展推广探索。
(三)重视科技力量,助力乡村人才培养。积极响应农业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相关政策,协会支部积极动员各级农技协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要求重视对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训在服务“三农”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协会主办、承办“全省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高级研修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维护广大公众食品安全研讨会”农技协骨干培训班等活动,解读农业政策,召开新技术、新模式培训会、现场观摩会,推广新技术,培养技术人才。在全省范围内年均示范推广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新品种、新技术150余个,培训农民在50000人以上,人均年收入增加1500元左右,为安徽农业发展提供有效智力支撑。
省农技协三届三次会议暨2020年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产业化发展学术研讨会
亮点工作
(一)防疫、发展“两手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安徽省农技协联合会在党支部带领下,积极组织发动全省各级农技协单位、会员为抗击疫情献爱心筹善款、抗疫物资超100余万元,发挥农技协农业企业优势,为疫情发生地区捐粮送菜,保证生活物资供给。疫情防控期间恰逢春耕生产关键时期,协会发挥平台和智库专家资源优势,6个专家服务团、80余名党员通过现场指导、电话指导、微信群等线上线下形式积极开展“农业战疫情、稳生产”系列活动,助力疫情防控和乡村振兴发展“两手抓”工作大局。2021年5月肥西突发疫情,常务会员单位肥西县花木协会党支部的12名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前往上派卫星社区的核酸检测点,负责检测人员登记、测体温和维持现场持续,利用花木城科普画廊宣传疫情防控与疫苗接种。2020年安徽洪灾面前,支部组织协调全省各级农技协党员干部、技术骨干200余人,协助地方合作社、种植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抗灾救灾,并指导灾后重建工作。
(二)引领、推动各项服务工作落地。例如,指导、协助芜湖市农技协探索“支部+研究院+培训学校+劳模示范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科技孵化基地”六位一体合作模式的路子,注重孵化基地与项目相结合,成为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主力军;协调歙县深渡镇中蜂养殖基地协会积极与安徽省农科院合作开展皖南中华蜜蜂保护及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作,不断提高蜂产品科技含量和蜂产业化效益,助力黄山市中蜂资源的保护和蜂农的“增产增收”、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