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草莓协会

发布时间: 2021-11-16

61aa0533071a9.png

组织大户会员一边开拓市场,一边组织外销,一边引进全国商贩进入长丰草莓市场,使得长丰草莓价格高挺,畅销全国各地。

 

基本情况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草莓协会成立于2000年8月,协会坚持在品牌、技术、销售三个方面发力,助推长丰县草莓产业发展。协会平均每年开展技术培训30余场次,每年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外出参观学习10多批次,累计印发《长丰草莓》期刊4期1万份,编发技术资料5万多份。经过协会的努力,2018年长丰草莓种植面积达21万亩,总产量35万吨,总产值50亿元,长丰草莓产业初步形成,草莓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4%以上,成为长丰农民发家致富的主导产业。现在,长丰县被认定和命名为中国草莓之都、中国草莓第一大县、中国10大一村一品产业等。长丰草莓被国家农业部门认定为绿色食品。长丰草莓地理标志商标被农业农村部纳入全国地理标志目录,是安徽省著名商标。

 

工作成效

 

一、完善协会组织架构,保障协会功能发挥。不断完善协会自身功能,打铁还需自身硬,多年以来,协会坚持做到“五有”,不断完善规章制度、组织设置、计划规划等工作,切实开展协会工作,使协会在产业发展中始终起到引领、协调、推动等重要功能。建立行业协会体系。县草莓协会成立以后,长丰县科协积极组织和引导全县草莓生产重点乡镇分别成立了乡镇草莓协会组织,形成了县有总会乡镇有分会的格局,同时各协会都成立了党的组织。

 

二、张扬长丰草莓文化,打好长丰草莓品牌。协会十分注重长丰草莓文化品牌的打造、培育和宣传,争取多方支持,开展长丰草莓文化振兴。协会多次参加或举办草莓文化节;在县道、省道、国道和高速的重要路段,设立长丰草莓广告和固定宣传展板;多次邀请中央和地方媒体,宣传报道长丰草莓产业发展情况;委托县文化部门把长丰草莓产业发展的典型事例编写成戏曲、大鼓,推广宣传;委托县教育局多次组织在校学生朗读长丰草莓诗歌;委托县文联组织开展长丰草莓诗歌大赛、书画比赛;委托县旅游部门每年举办一次草莓采摘旅游节。

 

三、集中精力培养草莓乡土人才,支撑草莓产业发展和提质增效。人才是产业振兴和提质增效的第一要务,协会连续10多年,争取国家阳光工程、民生工程、扶贫培训、农业综合开发培训等多个培训项目,对全县草莓协会会员和种植大户进行系统培训,共培训乡土草莓人才1560多人,他们共建立草莓标准化示范园区163处,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等三新技术30多项,带动示范面积72000多亩,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109户,为长丰草莓产业形成、发展和助力脱贫攻坚做出贡献。

 

亮点工作

 

一、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立足优化生态环境。引进推广草莓新品种“红颜”种植,年产生社会经济效益20亿元以上。2008年,协会针对长丰草莓品种“丰香”产量低、抗病性差、畸形果多、品种低、商品性差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寻找长丰草莓的接班品种,经过广泛调研和引进试种,引进“红颜”示范推广。“红颜”的强劲优势引起了农民的广泛关注和普遍接受。经过协会6年的辛勤努力,长丰县一举淘汰了草莓老品种,全部更换种植了“红颜”新品种。据多年跟踪调查测算,种植“红颜”新品种后,每亩可以增加经济收入10000元以上,据此推算,每年可以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20亿元以上。

 

二、推广生物防控技术。协会2017年从浙江省农科院引进钝绥螨防治草莓红蜘蛛,实行以虫治虫并取得显著效果,2018年,推广面积11000亩,减少防治草莓红蜘蛛化学农药使用量15吨,最大程度减少了防治螨类农药的投入施用量,维持了生态平衡,减少了农药污染,提高了草莓安全生产水平。

 

三、推广有机肥和生物菌肥。协会大力倡导施用有机肥和生物菌肥,推广有机肥和生物菌肥的堆腐、发酵技术,大大减少了化肥施用量。据测算,全县每年有机肥、生物菌肥施用面积15万亩,减少化肥施用量12000多吨。同时,草莓土壤质量得到了实质性改善,草莓品质提高了一个等级,每亩提高经济效益850元以上,年增加社会效益127.5万元。

 

四、推广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在协会的大力推广下,大棚草莓水肥一体化技术达到了广泛应用。与生产用水的浇灌方式相比,水肥一体化技术具有非常大的优势。首先是一季草莓生产每亩节约用水200立方以上,达到了科学用水、合理浇水的目的;其次是减少了劳动力投入;再次是减少了水土流失现象的出现;最后是产生的经济效益明显,每亩增加收入1500元以上。

 

五、推广太阳能土壤消毒技术。草莓重茬的连作障碍是生产上的大敌,严重制约了农民草莓生产效益的增加。为此,协会连续多年推广多种土壤处理消毒方式,重点推广太阳能自然消毒处理技术、棉隆土壤消毒处理技术和氰氨化钙土壤消毒处理技术,从而破解了草莓重茬的连作障碍难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关注农技协公众号 版权所有: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Copyright © 1995-2021 All Rights Resserved 京ICP备 120308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