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1-15
中广网北京1月15日消息 中国乡村之声《乡土乡情》专稿:“历史的沧桑,总会留下不可磨灭的文化,而在文化的洗礼间似乎又保存了某种神秘。塞外名城,宣化,是河北一座古老而又美丽的小城。它北靠泰顶山,南临洋河,处于京冀晋蒙四省交界,是连接京津、沟通晋蒙的重要交通枢纽。宣化已有1260多年的历史,古老深厚的文化积淀,铸就了这座千年古城的灵魂,古老的城墙,神秘的立化寺,质朴大气的四合院,精致五龙壁砖雕......地上的每一处古老建筑,地下的每一处墓葬残石,无不穿越时空,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折射出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之光,像一部厚厚的史书,向后人讲述着它曾经的历程。
北纬40°,宛如一条高品质葡萄生产的生命线,这里的阳光格外适合葡萄的生长和成熟,正是得到了大自然的恩赐,坐落在北纬40°31',东经115°2'的古城宣化,成为葡萄树最喜欢落地生根的家园之一。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勤劳智慧的宣化人培育出了享誉中外的鲜美葡萄。
在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宣化自古是军事重镇,而葡萄能在这兵荒马乱的“要塞”种植,得益于唐朝僖宗年间弥勒寺老僧的引种。后来在宋辽时期,葡萄从圣洁的寺院走出,开始在民间家家户户的庭院种植,追溯至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
宣化牛奶葡萄以庭院式栽培为主,采用独特的漏斗架型,为世界罕见,是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据说,漏斗架型葡萄架也是唐朝弥勒寺的老僧从佛家对于“圆”以及“功德圆满”的教化中启示,设计出了大似盛开的莲花。这种形似漏斗的大棚架,像极了莲花盆,造就了宣化牛奶葡萄的独特品质。宣化牛奶葡萄明清时期曾是皇家的贡品,先后荣获了巴拿马博览会荣誉产品、国家“双地标”认证、中国农产品区域品牌百强等多项桂冠。
“葡萄王国游历遍,方知宣化葡萄香”,是人们对宣化葡萄的盛赞。观后村、大北村和盆窑村是宣化区葡萄的主产地,每年一进入9月份,宣化葡萄上市,城内果香四溢,果农们迎来了一年最忙碌的时节,果园内葡萄铺天盖地,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鲜美的葡萄吸引来到果园,进行自助采摘游。
在宣化,把葡萄作为衣食父母的农民有1300多户近4000人。宣化区已形成了7个葡萄种植专业村,葡萄种植面积3735亩,年产量3500多吨。仅观后村、大北村和盆窑村三个村,百年以上的葡萄架至今还留有2464架,占全区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二,创造了近千亿的产值。
宣化葡萄古园,穿越千年的岁月,依旧能为古城子民遮阳蔽日甚至成为“衣食父母”,与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对葡萄的发展和保护息息相关1976年,宣化成立了河北省唯一一家葡萄研究所,多年来,研究所在葡萄的催熟、保鲜、病害防治以及增加含糖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近年来又与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葡萄教研组的教授和科技人员合作,对传统的漏斗型架和修剪方法进行改造试验,使单位面积产量明显提高。为大力推广和发展宣化白牛奶葡萄,提高宣化及宣化葡萄的知名度,从1988年至1994年,宣化区委、区政府还连续举办了七届“中国宣化葡萄节”。近两年,宣化区委区政府正不断努力,争取把宣化传统葡萄园系统成功申请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前已成为候选项目,受到中外农业专家的高度关注。这对于果农来说是件喜事儿,对于宣化葡萄千年文化的发展传承更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