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20日,弋阳笋竹科技小院专家王海霞研究员率丁慧、金贤姜赴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调研当地竹产业发展情况,并参加第十九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暨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七届二次全体理事会。
16-17日,在大关县林草局相关人员的陪同下,王海霞一行先后赴大关县国有林场筇竹保障性苗圃、“中国筇竹系统研究起点”——大关县木杆镇细沙村、云南羲之竹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筇竹科普馆、彝良县方竹丰产培育基地、巴食川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竹笋加工基地及昭通市竹产业展馆等处调研,并与当地林业主管部门、企业家和竹农深入交流,了解当地筇竹、方竹资源、丰产培育和开发利用情况。自2018年以来,大关县每年投入3~4亿元财政资金用于造林、抚育管理和竹林道路维修,至2023年底,该县共新造筇竹林近80万亩,全县筇竹林面积达102万亩,推行的上阔下竹(黄柏—筇竹、楤木—筇竹)经营模式亩产值最高可达上万元。同时,大关县引进年耗竹材40万根的筇竹圆竹家具加工企业、年耗竹笋3万t的加工企业多家,使得当地竹资源供不应求,二产倒逼一产的发展趋势正逐步形成。
18-20日,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七届二次全体理事会及第十九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在昭通市召开。来自全国的竹产业相关主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及企业家们共计280余人参与了此次大会。大会增选了理事10名、常务理事5名、副理事长2名、副秘书长2名,王海霞当选为副秘书长。
会议期间,南京林业大学丁雨龙教授、西南林业大学董文渊教授、四川农业大学陈其兵教授等分别以“方竹产业与乡村振兴”“珍稀筇竹特色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竹林康养融合创新探讨”等为题进行了精彩报告。
大会同期还举办了中国竹业青年学术论坛。在该论坛上,王海霞研究员团队的青年科技人员丁慧以“雷竹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组装和注释”为主题,深入探讨了雷竹的基因组学研究及其在竹类育种中的应用潜力;金贤姜则围绕“江西婺源非遗竹制品甲路纸伞的保护与发展”,阐述了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推动竹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本次大会是全国竹产业相关主管部门、专家学者及企业家的交流盛会,为广大竹产业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共话发展、共建共享的合作平台,有助于推动竹产业链上中下游有机衔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同时大会成果可以作为样板,助力江西地方特色竹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