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农业生产
走访调研
近几日,蒙海镇玉米“科技小院”的硕士研究生们特别活跃,他们走进田间村头做调研,邀请种植大户、农民朋友到小院座谈,联络当地农技推广中心负责人确认试验地块、修改完善试验方案。
“只有充分的了解当地农民种植的全过程以及面临的困难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试验,才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为全域绿色发展保驾护航。”蒙海镇玉米“科技小院”的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徐俊平介绍说。
农民:全力配合 力争增产增收
农民最缺乏的是技术,“科技小院”的建设拓宽了农民通过应用技术增加收入的渠道。“经过春播现场会上的培训,让我认识到科技施肥的重要性,必须要多和这些专家咨询,把自己这一亩三分地种好,种出好品质、高产量。”春播现场会的第二天晚上,西渠口村的农民张能山便来到“科技小院”,向这里的专家请教科学施肥方面的问题。
“科技小院”正式挂牌后,徐俊平等研究人员针对该镇玉米种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开展了全面的走访调研。“去年一共种了12亩玉米,亩产能有1000公斤。用的是施可丰的缓控释复合肥,一般每亩施120斤就不用再追肥了,但是这样成本挺高。后来根据自己的种植经验,改为底肥施用施可丰100斤,四水时追尿素和硫铵共50斤,效果也不错。”在西渠口村种植大户胡生孝家,研究人员与农民们一一交流,谈经验说发展。“我们的地就是你们的试验田,你们说咋做我就咋做,争取既节肥又增产。”一番交流后,胡生孝连忙表态,全力支持科研人员搞试验。
“马上就开始种玉米了,我想问问你们,该施多少肥?你们给支支招招,心里就有底了。”一天清晨,西渠口村二组村民马玉祥主动来到“科技小院”,询问玉米种植的有关情况。“我们这两天正在开展调研,结束后我们会发布相关施肥意见。”61岁马玉祥的到访,让研究人员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农民对科技的迫切需求。
群众主动上门咨询、全力配合工作,既体现了“科技小院”在当地农户心中的重量,又增强了试验示范的信心。
“科技小院”: 科学施策 全程绿色高效
“从调研、问卷的情况来看,现在的农民接受新技术能力很强,主动学习、研究技术应用的积极性特别高,还有一部分可以称得上是‘新型职业农民’,这样的基础条件极有利于试验示范的开展。”徐俊平介绍说。
广泛的调研、走访中,蒙海镇农业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跃然纸上,为方案的完善提供了支撑。经过近一个月的调研、走访,“科技小院”试验方案最终敲定。“玉米高产高效技术集成要通过引进新品种、优化管理过程、解决面源污染等实现高产高效。在试验示范中将实施控膜技术、引进耐密品种、优化种植密度、玉米专用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化控防倒伏技术、晚收增产技术、秸秆还田条耕技术等多项技术集成。”徐俊平向笔者介绍了试验示范的目标和技术集成情况。
“杭后引黄灌溉大多采用地面漫灌,用水量大、浪费严重。由于大水漫灌也导致肥随水大量流失的现象,肥料利用效率低。我们采用水肥一体化——玉米滴灌施肥技术应用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大限度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肥料利用率。”为了确保方案的实施,研究人员对农民开始了培训,向农民介绍实施方案的内容,详细讲解各项技术的规程。笔者了解到,与传统灌溉相比,滴灌可节水40%~50%,亩均节水100立方米以上,亩均减少化肥用量2.5千克以上,平均增产率14%,可实现亩均增收150元。
“每次培训我都参加,总听说控肥增效,可是怎么控怎么施才能增产我还是不清楚。今年,在研究人员一步一步的指导下,相信我们的肥料会越用越少、产量会越来越高。”听了“科技小院”的具体实施方案后,胡生孝信心满满。
来源:正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