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是一种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采取“科协领导、高校实施、老师指导、学生长住、多方支持”的工作方式,有效发挥科协组织、涉农院校、科研院所、农业企业等资源优势,构建“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机制,让硕士研究生长住生产一线,聚焦县域主导农业产业的一种农产品,解决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实际问题,优化集成一整套农业生产技术,实现增产、提质、节本,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提升农民科学素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
让研究生在地里读研
3月30日,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25个省级(直辖市、自治区)联盟及科技小院首席专家代表专程来到重庆市铜梁,就铜梁蔬菜科技小院建设进行了实地调研观摩。中国农技协副理事长、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张建华;中国农技协秘书长、中国科协农技中心副主任王诚;中国科协科普部基层处副处长赵婷婷参加调研观摩。
代表们参观铜梁蔬菜科技小院
代表们参观铜梁蔬菜科技小院
向参会代表们介绍特色农产品
当天上午,在太平镇垣楼村铜梁蔬菜科技小院,调研组成员们通过图文展板、汇编资料和现场解说,详细了解铜梁蔬菜科技小院建设情况。随后,大家还来到铜梁“两化”蔬菜育苗科研示范工程点和蔬菜科技小院试验示范基地,与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进行深入交流探讨。
向参会代表们介绍科技小院发展史
数字智能科技小院
据了解,铜梁蔬菜科技小院于2020年10月19日由中国农技协授牌成立,并依托重庆牧堂纯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运行。该蔬菜科技小院还确立了“三多”“五步”的建设模式,“三多”即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协同、多方资源赋能;“五步”即调研分析、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产业服务、人才培养等。铜梁蔬菜科技小院设立近两年来,区科协以及相关部门与西南大学通力合作,通过‘科协统筹、院校实施、教师指导、学生常驻、多方支持’的组织方式,持续在田间地头激活乡村振兴新动力。
科技小院与专家大院
铜梁蔬菜示范基地
此外,为推广蔬菜种植新技术,铜梁蔬菜科技小院还通过微信、自媒体等平台,用科普动漫的方式进行广泛传播,真正把技术送到农户手中,让他们用对、用会、用好。调研组充分肯定了铜梁区蔬菜科技小院“铜梁模式”。他们认为,科技小院是建立在农村生产一线,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基层科技服务平台。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的紧密结合,辐射带动涉农高校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代表们参观铜梁蔬菜示范基地
下午,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观摩交流活动走进永川区黄瓜山,来自中国农技协、25 个省级(直辖市、自治区)科技小院联盟、首席专家代表、重庆市农技协联合会和西南大学专家学者们实地观摩了永川梨科技小院。 活动中,专家们认真了解了重庆市科协、市农业农村委、西南大学与永川区携手共创的梨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永川模式”。中国农技协副理事长、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张建华,永川区政协副主席张前勇等为永川梨科技小院揭牌。
向参会代表们介绍永川梨科技小院发展
梨花寨,好气派的牌匾
永川区黄瓜山村以梨产业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10亿元村。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永川梨科技小院负责人王沛称,2020年开始,他们通过走访调研、检测分析,针对黄瓜山梨产业产量下滑情况,整合各方面技术力量,对全程技术方案进行改造,围绕果园冬季管理、塑形修整、绿色低碳的病虫害防控、智能的农业装备等先进生产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形成了六套技术方案,目前对这些技术方案正在利用和推广示范,进一步促进永川区乡村振兴工作。
小院内景
小院内景
舒适的住宿条件
据了解,中国农技协于2018年在全国范围启动科技小院建设工作。2020年,重庆市科协启动了科技小院试点工作,包括永川梨科技小院在内的首批6个科技小院获中国农技协批准建立。永川梨科技小院通过西南大学的平台资源,引入国内权威专家,形成了一支涵盖植物营养、植物保护、土壤学、智慧农业、农业装备等多个学科,由11名专家组成的团队,助力黄瓜山梨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
参观永川梨科技小院示范基地
永川梨科技小院示范基地
永川梨科技小院示范基地
重庆市农技协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与各级党委、政府、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社会团体等合力共建,整合政策、科技、市场资源,破解科研生产融合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到2025年,围绕柑橘(柠檬)、榨菜、生态畜牧、茶叶、特色水果等10大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在重庆市建成30个科技小院,促进成渝地区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发展。
多功能农业生态科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