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锁:农业科研要走进一线
9年来, 农科小院已经成为一条让农民受益、政府满意, 也让师生得到锻炼成长的农民科技服务新模式, 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科技小院”发起人的张福锁院士, 依然践行科研走向农业生产一线的原则, 做到了“顶天立地”。
2016年9月8日, 中国农业大学的张福锁教授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研究论文《科技小院让中国农民实现增产增效》的消息不胫而走, 曾经驻扎河北曲周科技小院的方杰在朋友圈里感慨道:“8年的时间, 科技小院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家小院’走向了国际大舞台, 不是科技小院有多牛, 而是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农人’在为信念而不懈地奋斗, 努力去改变中国农业的未来!”
“将科技创新真正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就要走到千千万万的农民中间去, 和农民一起创新技术应用模式, 从根本上解决农业转型问题, 这也是我们创办‘科技小院’的初衷。”张福锁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 “2009年, 我们组织了一个团队, 下到河北曲周县开始了第一个科技小院的建设。老师同学住在村里的科技小院开展“四零服务”: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一个生产季后发现农民接受的成度和效果非常好。科技小院真正解决了技术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收到了农民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欢迎。”
截止2016年, 全国已经有71个科技小院, 从最早指导玉米、小麦发展到香蕉、菠萝、葡萄、猕猴桃、蜜柚等。科技小院还与作物生产企业和化肥企业联合, 用适合当地土壤、作物和习惯的技术和肥料, 帮助农民和企业增产增收, 比如和新洋丰集团合作生产的苹果专用肥, 不仅减肥, 而且大幅度增产增收。科技小院和企业的合作, 能够为农民生产实践带去科学的指导, 为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科学种植提供保障。
科研小院扎根一线
发展现代农业, 根本靠科技, 关键是让广大农民掌握科学种田的本领。8年前, 张福锁教授率领粮食作物“双高”创建团队奔赴曲周时, 就下决心探索一条让农民受益、政府满意, 也让师生得到锻炼成长的农民科技服务新模式。
曹国鑫、雷友是张福锁院士的学生, 也是科技小院的最早实践者。他们两位进驻首个科技小院后, 与当地农技人员一道为农民朋友们提供科技指导。没多久, 两位小伙子就成为农民朋友“自家人”。当年秋天, 在科技小院的指导下, 北油村村民吕福林一举获得了玉米高产“状元”。于是, 越来越多的曲周农民主动加入到高产创建活动中来, 要求在自己村里开设科技小院。
如今, 科技小院已经打造了一大批科技农民, 科技知识是支撑农民夺高产的不二法宝。
2009年以来, 科技小院在曲周研究、引进了测土配方施肥、小麦玉米精播、玉米机械追肥、小麦水氮后移、西瓜嫁接、苹果壁蜂授粉和反光膜增色等25项技术, 在田间校验基础上进一步简化、物化和机械化, 形成了适合曲周农业特点的小麦、玉米、西瓜和苹果等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与此同时, 还带领农村致富能手和带头人成立专业合作社进行产业开发, 把“老营村 (西瓜) ”“今科富 (面粉) ”“相公庄园 (苹果) ”等一大批当地农副产品推向市场。
科技小院为曲周“吨粮县”建设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2009年到2015年的7年间, 当地小麦、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28.2%和41.5%, 而化肥用量增长很少, 实现了区域绿色增产增效的目标, 曲周全县40万亩小麦玉米每年增产粮食1.15亿公斤, 农民增收2亿元以上。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专门致函称赞说, “科技小院既是你们开创的引导农民致富的一条新路, 又是响应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的一种新模式。”
生产一线出人才
田间地头的劳动实践激发了科研灵感, 大部分研究生到了二年级才能确定毕业论文题目, 而曹国鑫早早就明确了论文方向:冬小麦的高产高效技术研究与推广。
“农业生产实践的经历, 让我长了不少本事, 也让我的研究目标更明确, 就是从农民的需要出发, ”在科技小院一干就是7年, 回想起在科技小院的经历, 曹国鑫坦言:“在田间地头更能获得令人信服的第一手数据。”
自2009年以来, 全国科技小院先后参与发表学术研究文章173篇, 其中SCI论文29篇, 包括4篇《自然》 (Nature) 、1篇《科学》 (Science) 、2篇《美国科学院院刊》 (PNAS) 论文;同时还编写了8部专著, 研发6个产品、获得18项专利。8年前, 曹国鑫不会想到, 自己会以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出现在世界顶尖期刊《自然》杂志上。
2012年毕业的硕士生方杰, 曾在曲周相公庄村科技小院生活学习了两年。正是得益于曲周的锻炼, 工作后的他很快在企业独当一面, 现在已经成为大区经理。
经过8年探索, 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有了清晰路径, 这就是“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三段式”培养:每年四五月招生后, 就让研究生提前进入小院实践, 参与小院活动或组织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9月份回到学校, 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学期的课程学习, 确定研究和示范方案;次年回到小院完成研究、技术示范、驻村服务;最后一个学期回校完成学位论文、答辩。
8年间, 有近100名研究生从科技小院走向社会, 获得包括省市校优秀研究生、国家研究生奖学金、地方政府贡献奖等90多项奖励。发表研究论文, 小院研究生也很“强”。2014年, 植物营养专业70多名研究生竞争3个国家奖学金名额, 按发表论文数量排名, 结果获奖同学都来自小院。
从科技小院走出的学生, 一年几十次农户培训的历练, 让他们面对压力沉稳自信, 言语表达流畅自如, 求职时占得先机, 甚至很多学生没毕业就被用人单位“高价订购”。当然, 也有一批学生则围绕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继续开展科学研究, 16名毕业生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科技小院创立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已得到了广泛肯定, 教学成果先后获得了北京一等奖、国家二等奖。2015年, 学校专门立项, 以科技小院为依托, 把其它专业的研究生也放到小院培养, 从不同角度研究解决农村的问题。
农科需要“顶天立地”
在介绍“科技小院”时, 张福锁院士借用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的话:“科技小院实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 实现了顶天立地!”农业科研更应该立足于在生产中做国际前沿研究, 创新技术和技术应用模式, 推动农业转型, 探索可持续集约化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张福锁院士在为农业类院校的学生作报告时, 曾结合实地调研结果告诫同学们要有一颗扎根三农, 敢于创新, 勇于担责的心。他说:“作为农业类院校的学生, 要有更多的责任, 不只是自己日子过得好, 还要推动社会进步, 让社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回首科研之路, 张福锁教授意味颇深地总结说:“十年一剑才能立地顶天。”他强调要做到在尊重学术的同时还要不畏权威, 敢于质疑, 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责任感, 要有“解民生之多艰, 育天下之英才”的大胸襟。
在谈到如何明确生涯规划时, 张福锁教授说, “咱们研究工作者更要长期工作在农村生产一线, 零距离接触三农, 耳濡目染三农现状, 深切体验‘民生之多艰’, 培养三农情感、树立服务三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被问及科研工作要怎样在农村小院坚持, 在农村怎么待的住, 张福锁教授说:“其实刚刚到农村基层我也有过感到烦闷和迷茫, 但如何转变这种态度, 重要的是情怀。人有两个天性:一个是自私, 给自己谋求物质;另一个是帮助别人, 使自己快乐。很幸运, 我的兴趣恰好是自己的工作, 所以我坚持了下来。”正是这种坚持的精神, 造就了现在的张福锁院士。
“唯有雄厚的科研实力才能让服务三农的情怀落地, 哪怕努力奋斗十年二十年, 只要不忘初心, 定能够让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在世界立地顶天。”张福锁教授让科研走向一线, 也用行动勉励着周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