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技小院动态

科技小院 —— 科技小院里的年轻人们 正在海南“爆改”农村

2024-08-28来源:海南日报
【字体:       打印

家住东方市感城镇不磨村的农民庄开留有500亩地,他种田勤快,以前一直觉得“肥多产量高”,但总不见成效。“一亩地要用掉300斤肥,效益却不好。”庄开留说,这些年投入越来越大,收成却打了折扣。怎么办?后来,庄开留按照海南东方水稻科技小院师生的建议,先减肥30%,再用有机肥代替部分化肥,“有用!减少了化肥使用,还增了产”。

无独有偶,在海口市东山镇建丰村,黄良伟夫妇的30余亩百香果地长期以来都是粗放式管理,产量不高。后来,海南白沙百香果科技小院师生为其定制了一套科学的种植管理方案,实施后,百香果产量远超同期。

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科技小院正为海南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当下,海南已围绕重点农业产业建成53家科技小院,其中4家获评国家级“最美科技小院”。

科技、人才、农村互相奔赴。科技小院里的年轻人们,正在海南“爆改”农村。

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水稻长虫了,该打什么药”“水稻氮肥不足怎么办”……自2023年年初加入海南东方水稻科技小院后,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林声威常常收到村民发来的短信,向他请教农业种植技术问题。

66cee483e0e9c.jpg

林声威(左)与种植户交流水稻种植技术。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邱江华 摄

“我们都是按老经验种地,不明白里面蕴含的科学知识,现在行不通啦。”庄开留笑呵呵地说,科技小院的师生们能带来更加科学、专业的种植方法,“当然要听他们的”。

海南是农业大省,但长期以来,许多农民种植生产只靠经验,难免会出现偏差。科技小院则提供了一个平台,师生们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理论知识接地气,不仅让学生得到锻炼,也让农民长了见识。

在海南东方水稻科技小院,学生们一派农民模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常态,裤腿、衣袖上总沾着干了的泥土。白天,他们扛着农具到稻田里一泡就是一整天,个个晒得皮肤黑红;晚上,他们回到宿舍里,还要开研讨会、整理数据写论文。

“自己下田劳作,和在学校里学习的感受很不一样。以前学的知识总是不能深入理解,到了田里,解决了实际问题,才真正体会了其中的意义。”林声威感慨道。

设在偏僻乡野的科技小院,环境不像在学校里那般舒适,学生们要长期驻扎,经常放假也不能回家,生活得跟着农时走。农业生产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有时一场风雨,就把学生们辛苦培育的“实验成果”摧毁。

在海南乐东火龙果科技小院,农村生活起初让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段耀威非常不适应。他直言,刚到小院时,炎热的天气、陌生的环境、简陋的条件,一切都让他无所适从。那时,段耀威常常坐在床上发呆,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

生活之苦尚可克服,最难熬的还是对发展方向的迷茫。在科技小院待久了,有不少学生都会陷入低迷的情绪:“别人上大学是在城市体验生活,我们是在农村体验农活,这样‘自讨苦吃’的大学生活,到底是为了什么?”

答案是有力的:通过在科技小院的历练,许多曾经寡言内向的学生,如今面对几十个老乡能自信大方地讲上好几个小时。正因为深入农业生产一线,“脚踏实地”地解决农业问题,他们才能更加坚定信心,对未来的发展更有底气。


和老乡们亦师亦友

科技小院是什么?能带来什么?一开始,许多农民搞不懂。

在海南东方水稻科技小院设立之初,学生们到感城镇走访调研,当地农户大多数的反应是怀疑,“这些学生看起来白白净净的,都没下过几天地,懂啥?”“免费提供农技服务,还有这种好事?不会是推销农药化肥的吧?”

面对农户们的不理解和不信任,学生们多次耐心解释,当种植户碰上了技术难题,他们就跟着去实地解决……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感城镇在水稻种植中存在施肥配比不合理、病虫害多发等问题。”林声威说,他们想帮助农户解决这些问题,培育优质的大米品牌,让大家增收。

学生们的勤快与真诚,让庄开留动了心,但他心里还有些打鼓:“光说没做,到底能不能行?”他决定先从自己的地里拿出15亩,给学生们做示范田。

示范田被分成两块来作对比,一边是庄开留凭自己经验种的水稻,另一边是学生们采用生物和物理绿色综合防治技术,在减肥减药条件下种的水稻。测产时,学生们的稻田产量比庄开留的高出了7%。

“真行!”虽然输了“比赛”,庄开留却笑得合不拢嘴,他被学生们真挚的态度和专业的知识打动了,从此他便成了海南东方水稻科技小院的常客:“科技小院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现在一有问题就想着请教他们。”

同样的场景也发生在海口。经过海南白沙百香果科技小院师生的科学指导,2023年6月,黄良伟夫妇的果园迎来丰收,第一批百香果产量达2万多斤,远远超出预期,且果实品质好,收购商评价很高。

“没想到经过师生的一番指导,果园就有如此大的改善,我们决定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黄良伟惊叹,这群科技小院的年轻人,身上有一种不服输、踏实肯干的精神,让他对种植百香果的前景十分有信心。

在海南白沙百香果科技小院一年多,有一件事让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倪世豪十分感动:“村民们看到我们真心实意为他们着想,忙完农活后还会主动拉我们回家吃饭,专门做了招待客人的菜,说明他们打心底里认可我们。”

66cee4932bbac.jpg

倪世豪在修剪百香果枝条。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邱江华 摄

在广袤农村绽放青春

将科研生产一线搬到田间地头,让“象牙塔”和“泥土地”互济交融,科技小院不仅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更孕育着发展现代农业的无穷力量。

海南儋州食用菌科技小院指导老师、海南大学教授聂立孝说,科技小院培养了许多有深深爱农情怀的学生,他们大多数有志于毕业后从事涉农方面的工作,加入助力乡村振兴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海南橡胶种植面积800万亩左右,近年来胶价低迷,对胶农生产积极性造成打击,大片橡胶林没有好好被利用。

经过全岛调研,海南儋州食用菌科技小院师生们发现,橡胶林下少光和水分适宜的环境十分符合食用菌生长要求,且目前海南食用菌产业还不成熟,非常具有发展潜力。于是,他们在橡胶林下引入食用菌,并进行系列研究。

近年来,师生们攻克了橡胶林下食用菌轻简高产栽培技术,使得每亩橡胶林每年可产鲜菇450公斤,利润最高可达5万元,极大提高了胶农的生产积极性。这项技术还入选“海南省2023年农业主推技术”。

66cee49ce8963.jpg

海南儋州食用菌科技小院学生在整理秸秆。受访者供图

“有了技术还不够,还要有懂技术的人。”师生们把目光放得更远,他们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开展线上宣讲,让超过40万人了解到这个产业;通过基地参观、技术培训等线下活动,直接培训了近200人掌握橡胶林下轻简高产栽培技术。

在聂立孝看来,科技小院中萌生的不仅是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还有涉农专业学生的知农爱农情怀,更有承担起强农兴农使命的担当。

“把技术真正推广到哪怕一户农民的家中,都是值得的。”有了科技小院的经历,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邹瑞龙更加坚定了投身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

实际上,这些年有不少驻扎科技小院的学生还未走出校园,就在海南“农业圈”小有名气,他们一方面将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农民可用的技术,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推广、科普培训、企业服务等方式,提升农民科学素质。

先知农爱农,而后强农兴农。伴随着海南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小院的支持力度,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农村,绽放青春,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来源:海南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