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技小院动态

“自找苦吃”的青春

2025-05-04
【字体:       打印

春夏之际,又到了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

在一片绿油油的麦田里,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团队的研究生冯佳如穿梭于田间,一边娴熟忙着手中的农活,一边细致进行着田间实验。曾经白裙飘飘的她,如今已活脱脱成一个青年农民的模样。然而,这个看似普通的“农民”,其实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答辩”——她的硕士论文,就写在这片麦田里。

681736600e3cb.png

2023年5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科技小院学生的回信说:“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2025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团队被授予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的背后,是一群像冯佳如一般的年轻人如同星星般散落在乡土中国的深处,他们牢记殷切嘱托,用汗水与智慧抒写出青春的答卷。

6817368bb0f4d.png

据统计,2019年以来,在中国科协指导支持下,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围绕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在全国有组织地推动建立1567个科技小院,覆盖全国31个省份,294个地市,978个区县,7000余名研究生和教师长期驻扎农村。

这些科技小院的年轻人为何甘愿在广阔的乡村“自找苦吃”?一起来看他们的真实经历→

“读完书是让你继续来种地?”

两年多前的夏天,冯佳如手拿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时,父母敲锣打鼓地向邻里报喜。可当得知女儿要去“进村读研”,喜悦变成了不解。“爸妈种地供你读书,现在你读完书继续来种地。”来自父母的这句话,曾成为最刺痛她的一句话。

这种认知的鸿沟,不仅来自父辈,也源于自身。福建永春芦柑科技小院的研究生杜茜也曾有同样的失落心理,曾经她以为的研究生生活应是在书香氤氲的高大图书馆里静心阅读,是在仪器精良的实验室中探索未知,是在风景如画的校园小径上悠然漫步。

现实却是,她每天要在永春县的山地丘陵地带,连续的上山下山,下山再上山,采集果园土样。每天回到小院的宿舍,她累得饭都懒得吃一口。就这样咬牙坚持了二十多天,才渐渐适应了这种高强度的工作。

681736f6c5bd2.png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的博士生张峰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这里条件艰苦,“吃饭要站着,因为食堂没修好;工作一天后衣服脱下来必须直接丢地上,因为风沙很大,衣服太脏了”。

6817371b835b6.png

但这些对张峰来说并没有觉得熬不住。最难熬的是心理压力。他和同学们跑遍十几个乡镇推广马铃薯新品种,却屡屡碰壁。悉心培育的种薯没人种,精心编写的种植手册没人看。这种挫败感,是实验室里永远不会体验到的。

“沉”入泥土,用科技改变乡村

当理论在土地里生根发芽,青春便有了不一样的份量。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初来小院时,冯佳如满心壮志,渴望进行技术创新,像袁隆平等科学家前辈那样,为农业发展添砖加瓦。可真正扎根这里后,她才发现,现有的农业技术虽多,却难以真正走进农民的生活。

田间劳作,最怕的就是天灾。冯佳如第一年进驻小院,种植小麦时遭遇冰雹,所有的麦穗都被砸得籽粒脱落;种玉米时又遇上大水,庄稼惨遭淹害。

“自然灾害倒逼我们筛选出最抗逆的肥料品种”,现在她的科研课题直接来自土地的呼唤。

河南禹州科技小院的胡雪铃初到村里时,连狗都“欺负”她。村民们不相信这些“城里来的漂亮姑娘”真懂种地。“他们觉得这些年轻人要么是卖化肥的,要么待不了几天就走。”

面对村民的不信任,胡雪铃和同学们用最朴素的方式破局,向导师请教问题,查阅资料,在实验室分析数据,在田间地头做种植对比,寻找答案。

“刮风下雨时,别人往家里跑,我们往地里跑。越能吃苦,就越接近土地、贴近农民,越能发现农业生产中的问题,越能了解乡亲们的需求。”胡雪铃说。

68173765150e5.png

科技小院的特别之处,在于创造了一种“双向成长”的模式——既让农民接受现代农业技术,也让研究生们学会读懂土地。

在禹州当地,老乡们图省事,多年来一直一次性施肥,即小麦播种时将肥料一并施入。胡雪铃和团队推广分期施肥技术——播种时少施肥,拔节期再追肥。当示范田每年小麦产量达到1200斤以上,甚至突破1300斤时,质疑变成了信服。

“现在村民见面都主动打招呼,乡亲们的笑脸让我找到了价值感,人生的方向也愈发清晰。”胡雪铃说。

6817379804ad6.png

曾经的胡雪铃,是个白白净净的文弱女生;如今的她,开着三轮车,在弯曲狭窄、泥泞不堪的小道上飞驰,成了村里的一把好手。

681737bb35c0c.png

和胡雪铃一样,湖南凤凰猕猴桃科技小院的刘瑞玲现在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穿上白大褂做实验,戴上草帽下田间,每天穿梭在菖蒲塘村的各个猕猴桃果园里,与村民交流学习。

在推广猕猴桃果园套种栽培时,刘瑞玲曾遭遇很大阻力。她向果农提倡不使用除草剂,因为长期使用除草剂会使土壤酸化、板结,影响猕猴桃产量。可大家并不理解,觉得果园里的其他植物会抢走猕猴桃的养分。于是,刘瑞玲和导师在村口的一块地里实施生草栽培,用实际成果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果农看到实验成果后纷纷采用,实现了绿色健康栽培。

在福建永春芦柑科技小院,杜茜得知果农有个困扰多年的“日灼果”问题。他们反映,优质果常因高温暴晒受损,损失率达15%-20%。

为解决这一问题,杜茜与团队进行了详细调研和数据收集。夏天,永春气温高达四十多度,站在太阳底下,仿佛置身火炉。

最终,他们采用遮阳网覆盖、调整夏枝修剪方式,成功解决了这一困扰当地果农的难题。当看到果农们捧着完好的芦柑喜笑颜开时,所有的汗水都有了意义。

“自找苦吃”的青春选择

“2020年5月20日,我第一次来到科技小院,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天别人在约会,而我在养鸡场和一群鸡度过。”广西兴宁富凤鸡科技小院博士生张浪的这句话,道出了科技小院学子们的共同选择——主动“自找苦吃”。

张浪来科技小院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养鸡场和农户合作的生态养鸡项目生长和安全问题“负责”,从而让当地农民养出质量更高、品质更好的鸡。

6817380135ff7.png

养殖场地处偏远,环境恶劣。他们发现农户在搭建避雨鸡舍和养鸡过程中,地面全是湿答答的粪便,味道刺鼻,不仅喂鸡时难受,鸡也容易染上鸡胃病导致死亡。

于是,团队花了半年多时间进行针对性的实验,优化了发酵床技术,利用生物降解原理,将鸡粪降解吸收。臭味难题得以改善,鸡的发病率也降低了,最终鸡的出栏率提升4%。

681738206ddaa.png

“通过自找苦吃,不仅磨炼了我的意志,也让我真正的了解乡村的不易。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勇做学农、知农、爱农‘新农人’。”张浪深有感触。

在福建永春芦柑科技小院的日子里,杜茜愈发踏实,干劲十足,成为小院的第三任院长。

“我虽来自农村,但在科技小院的磨炼中,才让我真正读懂了农村,了解了农民,也看清了自己。若有人问我,是什么支撑我坚持到现在,我想,是传承的力量,是乡亲们的认可,是那深深扎根心底的爱农情怀。”杜茜说。

凉风习习,河北曲周科技小院碧绿的麦田中传出欢声笑语。冯佳如和小院的同学佘宗港、叶松林举起手中的水瓶干杯:“敬我们的科技小院,敬我们的青春!”

叶松林信心满满地介绍:“我们包了1000亩土地做落地示范,用先进技术弥补管理粗放的短板。邀请农户合作社加入,提供全方位服务,让技术真正落地,产量相对平均产量还能提高500斤。”

“爸妈,倘若你们看到我现在的模样,定会逢人就竖起大拇指!这一切都是我心甘情愿的选择。我们的‘自找苦吃’,定能换来未来乡村的‘甜’。”冯佳如勇敢地告诉父母。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科技小院模式正在全国推广,一批批学子进村读研、读博,让青春与智慧在广袤乡村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据了解,2024年和202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先后写入“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和“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为科技小院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奠定了稳固的政策基石。

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专家叶优良说:“这些年实践证明,科技小院是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最佳途径,解民生,治学问,我们探索的脚步不会停。”

科技小院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打破了实验室与田野的壁垒,让科研真正服务于民生。

“习总书记的回信让我和同学们坚定了不怕吃苦、不怕累的信念。”

“让我和同学们扎根乡村的信念更加坚定。”

“看到乡亲们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我觉得之前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无比值得。”

……

这是科技小院一张张青春面孔响亮而坚定的回答。

在布拖县的夕阳下,张峰喜欢吟诵毛主席的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通过“科技小院”带动当地马铃薯产业链发展,创造了超过5亿元的产能。这或许就是对青春学子们最好的写照——他们的论文不是锁在抽屉里的文字,而是生长在田野里的希望。他们用沾满泥土的双手,重写“高学历”的定义,铸造了青春最美的勋章。

6817386feabe5.png

681738c3e4d61.png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