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最美乡土科技人才】福建省农技协理事、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竹荪协会会长高允旺
福建省农技协理事、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竹荪协会会长高允旺,35年来始终扎根山区基层,从事农村实用技术普及和竹荪栽培技术的创新推广工作。他长期专注于食用菌竹荪的技术创新,用追求极致的精神和孜孜以求的行动推动竹荪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诠释着一名科学工作者的“匠心”“匠技”和奉献精神。
攻坚克难,突破技术难关
上世纪90年代,顺昌县大历镇有不少农户开始种竹荪,销路不错但产量低,菇农们期待更好的技术和更高的产量。
“一定要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难题。”2001年,高允旺暗下决心,一头扎进竹荪高产技术的探索。
为了掌握竹荪栽培技术,他与农户建立利益共同体,创办南平首家竹荪技术研究所,自选《竹荪高产栽培技术》课题,一方面向市县专家学习、菇农取经,一方面自己做试验,终于研发了一套利用竹屑替代木屑栽培竹荪的“三增加、建堆发酵”新技术。该技术利用竹制品企业的废弃物竹屑为培养料,既提高了竹荪产量,又延伸产业链,增加毛竹附加值。2003年7月23日,顺昌县科技局组织省市食用菌专家组评审,使用该技术后,竹荪亩均产干品可达100公斤,最高达150公斤,比传统种植产量翻一番,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新技术在全国中文核心刊物《食用菌》杂志发表,并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3、农业部丰收三等奖排名4。
从此,高允旺与竹荪结下了不解之缘,不断为发展竹荪产业和推广竹荪种植技术做出贡献。作为拥有国内竹荪栽培核心技术的第一人,高允旺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顺昌县竹荪产业升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起草制订福建省《竹荪栽培技术规范》地方标准;撰写《农林下脚料栽培竹荪致富》(该文被列入新农村建设致富典型示范丛书);他还应邀参加福建省农科院科技干部培训中心“农村远程培训”栏目,向全省现场直播传授《生态竹荪栽培技术》课程。
科技下乡,助力脱贫
2004年,高允旺牵头组建顺昌县竹荪协会,传播竹荪种植技术知识,帮助农户提高竹荪产量和质量,“把脉”市场信息,助推竹荪销售,带动农户增收。经过高允旺的不懈努力,协会发展会员186人,顺昌县成为福建省最大竹荪栽培基地和食用菌产业发展示范县。2008年,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顺昌县“中国竹荪之乡”称号。2011年顺昌县竹荪协会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先进单位。
针对顺昌县林地多,发展林下经济条件好的优势,高允旺将目光投向林下竹荪种植的新领域。他率先在全省研发林下栽培竹荪技术,利用林下空闲地种植竹荪。由于树林里枝叶遮荫,林下种植竹荪可以省去搭棚的成本和人工,又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能形成菌林共生的生态群落,解决了菌与稻、烟等农作物“争地”的矛盾,促进竹荪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经过几年的探索,林下种竹荪技术成功了,亩产干品达19.5公斤,亩纯收入2000元。顺昌县岚下乡路下自然村贫困户魏荣在高允旺帮助下成功申请到林下经济政策补助9300元,并通过林下竹荪种植每年获得纯收入3.1万元。他说:“在高老师指导下,不出家门也能脱贫致富,我们就需要这样科技特派员。”央视7套绿色时空和农广天地等栏目、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福建日报、福建省电视台、闽北日报等省市主流媒体多次对此进行宣传报道。
高允旺还跨县市、跨省传授竹荪栽培技术,不仅在顺昌县大历镇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取经人员,还亲自到其他地区进行技术指导,足迹遍布4省16个县市的70多个行政村。2015年,高允旺作为南平市第二批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科技人员,被跨县选派到浦城县濠村乡任“科技扶贫专员”。浦城县和顺昌县一样,是福建省23个贫困县之一。濠村乡40户农户种有竹荪100多亩,亩产量在70公斤上下。高允旺发现这里的不少农户竹荪大田整畦过窄,生长期间泡水时间太长,造成菌丝缺氧、菌苗闷死、覆土细易板结等问题。到浦城县不久,他通过举办培训、示范户引领、合作社“抱团”等方式,采取“科特派+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运作模式,让菇农很快掌握了竹荪高产种植的技术。濠村乡竹荪种植面积比原来增加300多亩,并辐射带动周边乡镇,今年浦城县种植3000多亩。
高允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科普惠农连万家,农民得实惠。10多年来,高允旺研发的新技术累计推广应用面积20多万亩,消纳下脚料竹屑100多万吨,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1.6亿多元,带领2.5万户农民脱贫致富。其事迹多次被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等媒体报道;通讯《“竹荪大王”不断扩容的朋友圈》被学习强国平台转载;共产党员网《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栏目专题播出《三区科技人才高允旺下乡记》。
团结专家,服务“三农”
高允旺不定期邀请市、县专家到顺昌县坐诊,每年为合作社成员及贫困户、残疾人等举办经营理念、品牌、食品安全、实用技术等科普知识培训。累计培训300多人次,开出各种产销处方100多份,引进新技术新品种1-2个。
高允旺在竹荪技术培训班上授课
作为省级优秀志愿者, 高允旺还牵头组建了一支由9名营销大户、土专家、田秀才、返乡青年组成的全省首支“农民科技志愿者服务队”,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指导各地农户种植、营销,积极组织合作社参与展销会、年货会及农村淘宝等,拓展销售渠道。高允旺还组建了“生态竹荪产销科普群”,及时指导菇农种植技术,他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高老师”。
高允旺在田间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
“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科技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创新和推广实用技术,不仅教农民种植技术,提高竹荪的产量和品质;还要拓展销售渠道,打响竹荪‘土字号’品牌,融入‘武夷山水’,让它成为闽北农产品的一张名片,最终把技术变成农民口袋里的钱。”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科技工作者,高允旺将不忘初心、心无旁骛地脚踩在田埂上,眼睛盯在市场上,努力把信息、技术变成农民口袋里的钱。农民期盼的目光,就是他努力的方向。高允旺的辛勤汗水与无私奉献获得了社会各界的称赞和表彰:荣获南平市委政府实践“南平机制”突出贡献者“二等功”、第二批流通助理“三等功”,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全国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先进农技协工作者,福建省优秀志愿者,省农函大优秀教师,南平市道德模范……近日,高允旺入围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这是国家批准设立的又一个重要科技奖项,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一个科技人才大奖。过两年退休后,高允旺要加入老科协发挥余热,继续助力老区苏区农户过上美好生活,继续肩负起一名科技志愿者的使命与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