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各地动态

湖北省广水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立足科普惠民助推科学发展

2019-03-04
【字体:       打印

广水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广水市农技协”),现有会员2156人。理事会成员39名,其中理事长1名,常务副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5名。广水市农技协组建以来,

认真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切实履行协商、指导、网络、服务职能,在广水市农业板块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中发挥了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注重科学试验,提升研发能力。近年来,广水市农技协在郝店镇先后开展大棚油桃与露天栽培的对比试验,亩产量增加17%,亩产值增长3.7倍;目前又在进行以美国红冠和日本大红的大宗示范及蟠桃等多个品种小宗试验,将筛选出郝店乃至全市适宜栽培的新品种。在重点镇办开展稻虾连作试验,实现稻谷亩产400公斤、龙虾亩产100公斤、亩产值达3000元的好收成;利用本地小龙虾资源在蔡河、骆店等地建立近1000亩的野生小龙虾种质种源基地,可以解决未来年养殖50000亩的虾种问题。指导湖北金悦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科协围绕做大红薯产业,与湖北省农科院合作,先后开发出红薯淀粉上浆涂液、红薯淀粉保水剂、红薯淀粉虫草粉丝和红薯渣功能颗粒饲料、红薯渣有机肥料等系列产品,一旦进入工业厂生产,其增值空间之大。

二、注重典型示范,提升带动效应。广水市农技协组织会员和养猪大户参加牲猪标准化四级联创活动,其中达到国家、省、随州市和广水市示范场标准的分别为2家、4家、14家和30多家;牲猪150模式通过创新,制定新的推广办法,两项成果先后获广水市和随州市科技进步奖。引导十里果树种植专业技术协会开展“胭脂红”桃、“芒果”早熟桃和“巨峰”葡萄等果品种植示范,在品种上,改过去品种单一为现在的早、中、迟搭配;供货时间,由以往一个月,现在长达10个月之久;挂果时间,改一年栽培、多年挂果为一年栽培、二年挂果;栽培密度,改稀植为密植,体现了靠群体增产的效果。以四企业、八镇办为依托,形成示范带动网络,引进菌类系列品种和常规示范珍稀品种达10多个,其中示范进行规模化生产品种4个,打破了过去“两菇一耳”的局面,使食用菌产业进入广水市农业五大特色板块,1项技术获国家重大发明,并被列为国家星火项目,3个项目获市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多篇,其中获奖4篇,两度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表彰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该农技协自2011年起,在吴店镇东河村建立返季节香菇示范基地,种植规模达到200万袋,纯收入达500万元,仅此户平增收6739元;推广种植代料黑木耳20万袋,每袋实现纯收入5元以上。组织开展稻、麦、玉米、土豆等粮食高产创建,仅稻麦亩产增产在50公斤以上,累计增产1000多万公斤;病虫综防、测土配方,实行项目整合、捆绑示范,其应用率在80%以上,每年从病窝虫口夺粮4000万公斤左右。建议广水市永泰养殖专业技术协会从北农大引进“农大5号”、“农大3号”良种鸡蛋,开展饲料配方和禽病预防技术培训,培育带动周边吴海生、程登华、王鹏等一大批养殖规模3万只以上的蛋鸡养殖专业大户。

三、注重模式推广,提升种养水平。广水市农技协大力推广模式栽培,开展茶叶、蔬菜、果树等示范园建设和大蒜—水稻、瓜套棉和马铃薯—萝卜—水稻(花生、瓜)耕作模式示范,其中地膜或双膜栽培萝卜—马铃薯,年推广面积达1.6万亩,收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效果。指导武胜关茶叶协会引进开发茶叶新品种,做到低、中档茶与高档茶的合理搭配,其“寿眉龙芽”、“毛尖王”、“杨林白茶”等先后获国家茶博会金奖。引导关庙镇三合综合养殖专业技术协会建立了山上养鸡、种油茶,山坡养猪,水上养鸭,水中实行上中下立体养鱼的立体种养模式,扩大了种养效益。

四、注重技术培训,提升科技素质。广水市农技协针对大蒜栽培和加工各环节,聘请有关院校和本市专家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每年组织蒜农培训3-5期,500人次以上,组织企业职工培训6300人次,配发资料3000份(册),有效地提高蒜农栽培技术和职工加工技能。组织开展农机培训,使水稻机械化插秧由20051台机械、机插秧不到10亩,到2014年达到500多台,栽插面积达3万多亩;小麦机械条播技术、稻麦全程机械化、浅耕条播施肥技术得到推广;指导长岭李畈村、武胜关东晨公司大面积应用蔬菜灌溉技术。引导广水市应山鲜果协会以科学栽培、病虫防治、修剪管理等为内容,每年培训5-6期、达1000多人次,使该协会先后受随州市科协和中国科协表彰。

五、注重成果应用,提升转化效益。广水市农技协通过高产创建和新技术推广,累计增产粮食5000万公斤以上,增值突破1亿元;茶叶、蔬菜、果树模式栽培效益更高。参与引进詹王公司并开展树莓高效栽培,面积达4000亩,挂果盛期年可实现产值4000万元以上,农民栽培果、叶每年每亩可实现纯收入60007000元。指导湖北金悦公司科协开发应用红薯主副产物任何一项技术或产品,经过批量生产,均能获亿元的增值空间。引进大球盖菇栽培技术,亩获纯利4000元;代料黑木耳推广120万袋,获纯利300万元以上;推动全市发展食用菌达到5500万棒(袋),综合产值10亿元,使之成为广水市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通过指导,使武胜关茶叶协会2014年实现产销额5950万元,利润近500万元,辐射1500多农户,年户平增收3000元。推广大蒜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比露地栽培亩增收2000元左右;千亩大蒜示范栽培增收150万元以上;蒜砣系列产品加工增加就业100人,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指导应山鲜枣协会加强与华农大、省农科院和河北农大等联系,引进推广冬枣、葡萄、大仙桃、油桃等5大品种,大面积实现亩产鲜果2500公斤,亩收入过万元。推广机插秧技术,每亩成本80元,比人工插秧节约100元以上。指导城郊丰宝农机专业技术协会,流转土地2000余亩,农机服务覆盖就近的城郊乡水寨、四合及骆店乡沈桥等村,使协会会员年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50%以上。通过建立甲鱼繁育基地,2014年产成品甲鱼25万公斤,产值1500万元,温棚智能养殖出现亩产1500公斤的高产纪录,使广水市甲鱼养殖获得单产在全国第一、总产在中部六省第二的好成绩。

作为农民身边适用技术传播有效载体的广水市农技协,实践在运行中表明,它具有信息传递快、技术推广快、示范带动快、效益转化快等功能。充分体现其在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真正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