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各地动态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突出机构特色 彰显服务成效

2019-03-04
【字体:       打印

三元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成立于20101月,现有73个会员,其中35个单位会员,人员达2056和个人会员38个。业务覆盖到蔬菜、水果、食用菌、养蜂、畜牧、渔业、中药材、粮食、苗木产业方面。单位会员建有蔬菜、早熟蜜柑、脐橙、油桃、渔业6个无公害生产基地,会员注册了5个商标,协会在三元新闻网设置三元特色地方农产品展示窗口网页。近年来,在协会的带领下,会员获得较好的成绩多次受到表彰。2013年协会被中国科协、财政部“科普惠农行动计划”评为先进单位,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中有2家全国先进集体、1家全国级科普带头人、2家省级先进集体。

一、准确定位,增强新形势下对农技协的新认识

2010年成立区农技协的发展初期,我们对区农技协的认识还停留在以专业生产技术为联系纽带,围绕农民个体进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低层面上,认为农技协主要是在农村开展以实用技术普及和科技培训为主要内容形式的“学科学、用科学”活动,忽略了站在更高的战略层面思考协会如何有效地整合农民组织化队伍资源,为单位会员搭建能实效的开展服务的平台。

一是朝着联合会的方向发展,发挥母鸡带小鸡效应。盘活农技协和社会资源,可有效地整合各类的专业协会、合作社、涉农企业、家庭农场为单位会员,我们吸收了25家合作社、1家研究所、1家公司、1家研究中心、5家农技协为单位会员;也可吸收技术人员、专业户、农民为个人会员,我们吸收38名个人会员。

二是工作重心调整转移,增强农技协的凝聚力。从单纯的向农户个体传播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活动向围绕农业产业领军人才的培养、合作社管理规范化建设、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涉农项目申报包装指导等综合性服务转移,不但能够摆脱农民对农技协麻木、无趣、无用的认知,促进农技协与农民深度接触融入,还能保证农技协办会资金的来源。

三是打破传统的办会模式,从会员服务到为“大三农”服务。2010年,尝试组织农民建立区科普惠农服务总站开始惠农服务的条块结合布局,立足服务“三农”,在全区辖区范围内开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行业性基层服务站配套建设、聘请科技专家的对接指导、优秀农民人才的培养等工作,号召总站骨干勇挑重担敢于担当领军人物,推动养蜂、油桃、蔬菜嫁接育苗、西瓜、中药材、毛竹产业实效发展。我们的工作得到区委、区政府和区委组织部的肯定,要求我们在农村党建上为农村优秀农民加入党组织创出新路子,20109月批准总站建立总站党支部隶属三元区区直机关党工委,我们党支部在四年发展中每年都发展一名新党员,保证总站党支部战斗力的快速提升,吸引了农村优秀有为农民靠拢和踊跃加入,区委组织部门进一步要求我们多培养出新型农民党员为带动农村发展输送新鲜血液,力求打破农村党员发展中存在不正常近亲、派系发展现象。

四是认识到农技协是开展农技社会化服务的有效载体。我们在惠农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中能够做到条块有机结合,一方面加大提升单位会员服务“三农”的能力,帮助他们完善各自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团队精品品牌意识,促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另一方面强化惠农服务总站服务农村的网络延伸,加大基层行业性服务站的布点建设,拓展服务的涵盖面;第三方面我们发挥总站支部党员的模范先锋、科技成果示范、共同致富辐射带动作用,托起农技社会化服务的大盘,体现带动作用。例如总站支部党员余克惠、余克铨调动多年运作柑桔销售市场的客户人脉汇集西际订购蜜柑,形成西际村独特蜜柑批发市场,带领西际柑桔协会成员科学种植温州蜜柑,建起无公害生产基地,使得蜜柑成为全村果农支柱性收入,凸显专业化生产所取得的成效,2014年西际村上获得农业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村”荣誉称号。

二、形成特色,探索新模式下农技协组织形式

农技协职能定位到位与否、办会思路灵活与否,关乎到农技协的服务能力水平、吸引力和影响力。随着我们服务“三农”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触及到农技协发展的瓶颈问题,我们认识到农技协要大发展必须在大家的思想要解放后,敢于打破协会原有的组织架构、调整服务主体、拓宽业务领域范畴、创新运行机制方可实现。

一是组建农业专家顾问团队。聘请省内农业教授、农艺师、农经师、工程师等30名组成专家组成顾问团,他们作为农技协技术支撑。农技协根据会员技术需求不定期地邀请他们深入基层帮助解决生产问题、开展技术培训、项目指导、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二是成立科普惠农服务总站。服务站的设立便于将组织网络向下延伸覆盖,进行辖区全方位服务,突破协会受到章程定性条框的限制,实现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运作机制。总站32人,设站长1名,站长助理4名,常务副站长2,副站长12名,成员13名。站长助理由乡镇科协秘书长或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兼任,副站长由有关协会、合作社理事长、会长以及科普带头人等农民担任,成员由有关协会、合作社理事长、会长、研究所长、专业户等组成。总站内设七个部门:科技信息咨询部、人力资源发展部、产业发展部、协会、合作社指导部、财务部、基层组织建设部、综合协调部。

三是建立10个基层科普惠农服务站,总站对基层站进行管理,下文任命基层站站长,帮助指导基层服务站发展,目前已建立蔬菜、养蜂、渔业、畜牧、水稻、水果(柑桔、油桃、西瓜)8个行业性服务站,1个研究所单位服务站,1个科普带头人服务站(个人)。

四是成立总站党支部。201099日中共三元区科普惠农服务总站支部委员会被批准成立,该支部隶属三元区区直机关党工委,确定为面向全区农村基层定向发展农民党员的专门党支部,先后培养发展了4名优秀农民入党,现有7名中共党员。

五是成立总站工会。20147月,总站工会得到区总工会批准成立,现有工会人员52名。

 三、创新机制,凸显农技协产业服务特色

一是加强协调促成三明市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做强做大。作为单位会员之一的三明市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大多是养蜂新手,缺乏养蜂常识,加上三明市农业主管部门又没有养蜂专家,技术不到位一直困惑合作社。201010月,协会通过关系联系了福建省农林大学蜂学院教授为协会顾问,指导三元养蜂发展。一方面注重培养养蜂领头人。安排合作社骨干到福建省农林大学蜂学院学习深造,促使理事长和副理事长实现角色转换,成为养蜂产业带头人;另一方面注重培训新技术。为了提高合作社社员养蜂技术,多次邀请专家到合作社授课讲学,对社员进行业务培训,推广新式活框养蜂模式,实现每箱增收15斤蜂蜜增收300,有效提高蜂蜜产量;第三方面注重传授新经验。经常协助合作社安排社员到尤溪县柳塘水库、永春牛姆林山区放蜂采蜜,并邀请当地老蜂农现场传授经验;第四方面注重产品品牌效应。指导合作社申请注册“东牙溪”商标,明确合作社开发生产无浓缩原蜜产品,支持合作社建立蜂蜜灌装车间、结晶蜜冷藏保鲜库,提升合作社在市场竞争的实力和本钱。

协会扩大宣传合作社蜂蜜在社会的影响力。协会与市技术监督局标准化科帮助合作社成功申报省技术监督局 “2011-2013年省级中蜂饲养及蜂产品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制定了已经福建省技术监督局核准的《福建省中华蜜蜂养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促进合作社养蜂业发展。

二是加强指导促成利农蔬菜育苗合作社建成全市首家蔬菜育苗场。三明市蔬菜育苗移栽面积占整个蔬菜播种面积86%,约120万亩,估算需苗36000万株,原来基本上用传统床土、营养钵育苗方式,用现代穴盘育苗不到0.1%,潜在发展市场大。

蔬菜嫁接技术推广给集约化育苗业者带来新的商机,由于嫁接苗生产推广可以保证企业为蔬菜生产者提供优质蔬菜苗的可持续性发展中获得长久经济效益,同时降低菜农生产成本,实现共赢,便于协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苗场通过建立技术队伍,全程跟踪服务整个生产过程,及时掌握蔬菜生产情况和市场需求走向,以便更加科学地计划来年育苗生产规模,促进菜苗资源服务及蔬菜产业发展。

2010年,聘请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为顾问指导苦瓜生产,商定了帮助培养协会成员作为苦瓜嫁接苗生产者,同时安排协会单位会员三元区丰宇果蔬技术研究所、兴和蔬菜专业合作社在沙阳、忠山、富源、乌龙、米洋一带开展苦瓜嫁接苗栽培防治苦瓜枯萎病示范,帮助解决三元区蔬菜基地因苦瓜连作病害发生重的问题。2011年研究所成功申报省技术监督局的《省级三元区嫁接苦瓜无公害栽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并在乌龙曹坑、米洋、忠山、沙阳村建成嫁接苦瓜栽培示范片核心区700亩,推广苦瓜嫁接苗10万株,嫁接苗田苦瓜枯萎病发生率从老区90%降到8%以下。20136月,研究所项目通过省技术监督局的验收。示范区辐射带动周边3000亩苦瓜生产的发展,打开了三元区及周边苦瓜嫁接苗供应市场。2015年初,三元区利农蔬菜育苗专业合作社投资30万元在三元区岩前真乌龙村曹坑建设利农蔬菜育苗场,该苗场成为三明市目前唯一生产供应蔬菜苗的基地,截止2015426日,已供苗20多万株在沙县、梅列、三元、永安等地种植带推广,为蔬菜产业集约化育苗基地建设项目打下厚实的基础

三是优化农产品促进会员团队合作出品牌。积极为农技协的会员们服务,培养他们树立精品品牌发展意识,整合单位会员资源,结合各自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合作促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特色品牌。

打造“明艳无公害油桃”品牌。以三元区油桃协会为龙头,整合明源水果专业合作社、明艳油桃专业合作社、丰宇果蔬技术研究所资源,打造“明艳无公害油桃”品牌。建立中村乡南坑堵垄300亩无公害油桃生产科普示范基地,回瑶1300亩名优水果生产科普示范基地;协助三元区油桃协会完成省农业厅“油桃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带动周边农户种植油桃7000亩。使油桃成为三元地方特色名优产品和农民水果生产收入较好项目,成为区委、区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农民增收项目之一。

提升无公害温州蜜柑品牌。以三元区西际柑桔协会为龙头,整合炉洋村脐橙合作社,建立西际“宫本”早蜜柑桔无公害示范基地2200亩,带动周边23个行政村3600户农户,种植柑桔2.3万亩,年产销蜜桔1000万斤,产值1200万元。2014年,西际村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村”。

建立蜂蜜、黄酒品牌。以三明市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龙头,打造纯天然无浓缩“东牙溪”原蜜和“顶太红”黄酒品牌。依托三明市居民饮用水源保护区东牙溪流域天然生态林蜜源植物资源丰厚的优势发展养蜂,生产高档次的蜂蜜产品。帮助合作社联系省农林大学蜂学院教授指导生产,举办培训,提高蜂农科学生产管理水平;联系福建省轻工业研究所食品发酵所主任、高级工程师指导农户生产高档黄酒产品;协助合作社组织产品参展 “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 “三明市迎春名优农产品展销会”、“三明饭店订酒会”,促进“顶太红”黄酒知名度提升,带动周边农户黄酒销售和价格提升,农民酿酒收入明显增加。

四、实施品牌战略,拓展领域促进农技协多方面发展

三元区受人口总量少、区域农业总量小、生产资源有限、地处山区现代农业成分少等因素制约,寻求发展要从强化三方面工作入手:一方面跨出三元辖区,在省会福州和经济发达的厦门拓展自己农产品品牌市场,建立自己品牌销售团队;另一方面在靠近沿海城市周边农业生产基地建立会员自己特色产品生产展示的宣传窗口,凸显我们特色品牌产品的卖点;第三方面最大限度保护好我们现有的生态资源优势,开发资源性品牌产品通过大城市销售窗口,形成当地生产、异地销售、协会监督、品牌运作的新模式。

一是建立外地特色品牌产品展示宣传基地。近期,三元区农技协与晋江市西滨部队农场的新界农业合作社签订建立奶油西瓜大棚生产合作开发协议。晋江方面负责产地和生产资料投资,三元区农技协负责技术和承担100亩大棚生产用工投入,产品产值按约定比例分配,职责明确、利益共享、协同发展。三元区农技协将任务落实到单位会员三元区惠农西瓜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理事长亲自入住晋江基地,选派4名技术过硬的社员到基地承包生产,有效利用当地现代农业钢架大棚设施,推广运用无土基质滴灌吊栽先进技术,提高西瓜产品品质,落实农技协在沿海城市周边搭建特色产品展示宣传平台的发展战略。

二是力求突破农产品销售难的瓶颈。协会组织部分单位会员法人到福州、厦门、泉州市调查农产品精品销售渠道、对接超市配货供应商,推销中高端特色农产品精品。在福州、深圳沃尔玛山姆会员店达成继续作为奶油西瓜供货商,同时促成早熟温州蜜柑产品的进驻销售;在厦门我们筹备组建特色农产品精品配送站,消化晋江基地生产奶油西瓜和三元会员生产蜜宝金瓜、早熟温州蜜柑、东牙溪蜂蜜、山苦瓜茶等有自主特色农产品精品。

三是保护稀缺资源共同开发利用。协会帮助三元区莘口镇龙泉村规划种植项目,对龙安自然村古村落资源进行开发,将流转100多亩农田进行规划产品种植,以吸引游客眼球开发当地的旅游。协会联系福建省农科院农业工程研究所寻求支持,研究所派出园林绿化研究专家一行人深入龙安进行勘察,落实近期种植的观赏向日葵种子,与村委达成规划设计合作意向。同时协会结合该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出保护开发固有日渐稀缺的野生棘胸蛙、石斑鱼,推广建立稻田养鱼生产基地,将棘胸蛙、石斑鱼、稻花鱼作为该村地方性标志品牌资源进行开发,为农家游增添新亮点。协会的建议得到村两委和村民的认同和支持,并强烈要求三元区农技协帮助组建合作社,三元区农技协专门派出1名副理事长和1名理事参与组建工作,发挥农技协科技人才团队优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

几年来,三元区农技协始终努力提升服务“三农”能力,按照中国科协关于建设2.0版农技协的要求,开展农技社会化服务活动。坚持建好专家顾问团服务平台,主动融入涉农服务体系,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协作,走出了一条农技协特色发展之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