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礼泉县鲜食葡萄协会--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努力打造科普工作新引擎
礼泉县鲜食葡萄协会具有跨地域、群基地的显著特色,是一个集现代农业示范为主,兼技术培训和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葡萄科普示范基地。
本协会由本县科协、农业局、科技局等单位支持创办。目前,以礼泉县域为主基地,同时涉及我省咸阳、宝鸡、渭南三市的四县(区),具有单位会员8个,覆盖20乡、95村,带动农户1420户;基地面积已达5000亩(其中省级无公害基地认证1500亩),其中核心科普基地105亩;本基地主要为果农和全社会提供技术服务与培训、科普展示与农资等多项服务。主要推广葡萄新优品种10个(含自主研发的新品种1个),主推技术有葡萄高光效树形,节水灌溉,无公害栽培,施肥新技术,绿色A级生产技术等6个,重点推广自主研发的旱作红地球葡萄“一、二、三”优质高效栽培法和红地球葡萄粒重14克模式化栽培配套技术。
(一)基地规模不断壮大
三年来,协会始终把规模扩张作为自身发展的一件大事。一是强化专家团队和科教骨干。目前聘请西农大园艺学院、省果树所、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已9人,科教骨干从20人增加到35人,二者均增长近1倍,这有力地提升了本协会的影响力和服务能力。二是强化组织保障和目标管理。成立了由协会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基地工作部,其主要任务是优选目标基地。协会工作部着眼于县内外葡萄集中产区,把那些种植规模大、立地条件好、技术基础好、合作意识强、班子能力强的村或葡萄合作社首先作为本基地的目标基地,再通过无偿的技术服务、优惠的农资服务、及时的科普培训,积极的销售联络等活动,发展为良好合作伙伴,再逐步吸纳为本基地的单位会员。通过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单位会员数从原来的4个,增加到8个;基地面积从2400多亩,增加到目前的5000亩;科技示范户从150户增至300户。以上三者均翻了一番。
(二)科普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是不断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在培训和科普讲座上,次数和人数年年增长,2013年技术培训上已达82次、2400人次,科普讲座上已达7期、410人次;在发放图书资料上,2013年从以往的配合关键农事环节的每年2种,增加了年度挂历式操作说明和葡萄园年管理历共4种,实现了科技示范户户均技术资料4册,其余农户户均技术资料3册以上,基本达到了户户有一个 “明白人”;2013年已实现基地95村,村村建1个科普宣传栏,以高新产品和新技术应用为重点内容,年平均更新率3次。
二是不断细化农资服务内容。从单一的化肥、农药或种苗的纯物化优惠服务,已细化到技物结合的配方式服务(如配方施肥、农药合理搭配、膨大剂合理搭配等)。2013年,这种配方式服务的优惠农资总金额达250万元,亩均500元,不但果农大大减少了农资使用的盲目性、生产成本下降,而且果品安全质量和优果率大幅提升。
三是积极参与了省市科协组织的大型科普活动。如每年的科技之春、科普大集、科技下乡、科技周(日)等活动,无偿为各届宣讲技术;本基地专家团成员均为省“科技110专家”,每年为果农无偿答疑解惑1000多次。
(三)突出了基地的创新能力
一是自主研发的葡萄新品种——紫提988已获得陕西省果树品种审定委员会的新品种证书。本品种粒大色艳,综合性状突出,填补了9月上旬优质葡萄的市场空白;新品种选育荣获咸阳市人民政府2011年科技进步二等奖,还在2011年第17届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上荣获“全国优质葡萄奖”;此外,还建立新品种采穗圃25亩,年培育种苗10万株,目前在陕甘两省已推广5000多亩,果农年增收1000多万元。
二是引进推广高新技术产品成效显著。本基地率选引进了国家863计划项目产品——蓝得土壤调理剂,近三年累计在苹果、梨和葡萄上应用了8万多亩 ,增加社会效益1.6亿元以上。
三是积极撰写科普论文和专著。三年来本基地专家在《果业科技报》、《西北园艺》等报刊上发表科普论文50多篇;还编撰了通俗易懂、操作性强的《鲜食葡萄无公害栽培技术》专著一部,本书已被咸阳市科协确定为重点支持项目。
(四)核心基地和服务硬件不断增强
一是抓核心基地。本基地近两年兴办了核心科普基地105亩,分为两个分区。南分区自主经营、共45亩,位于咸阳市农科院试验园区,目前已初具办公区、培训学校、资料室、新品种与新技术展示区、观光区等,已被礼泉县科协命名为礼泉县科普示范基地。北分区位于礼泉县昭陵镇汤房村,具核心科普基地60亩,主要示范:①无公害及绿色A级优质安全栽培技术;②独龙干形和V形栽培技术;③旱作红地球葡萄“一、二、三”优质高效栽培法;④红地球葡萄粒重14克模式化栽培;⑤紫提988葡萄新品种优质高效安全规范化栽培。
二是加强硬件建设。三年来,本基地科普培训室已从1处、40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2处、120平方米;2012年实现基地95个村,村村建立1个科普宣传栏,宣传展示面积190平方米;已具备科普图书22种、110册;现代化的多媒体培训学校已配备电脑6台、投影仪3台,多媒体课件4套,既提高了教学和演示的效果,也为未来的网上答疑和远程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在以上各方面的突出表现,2011年本协会主要负责人袁永强荣获了中国科协、财政部“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并奖5万元;2012年12月本协会被咸阳市科协表彰为“先进农村科普示范基地”。。此外,本协会还有多人荣获了省市创业明星、创业新秀、科普先进个人等20项奖励。
(一)突出绿色无公害标准化,做优科普基地
食品安全已全球瞩目,国内农产品无公害进程更是形势逼人。本基地今后三年要把葡萄的安全标准化生产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目标,努力实现所有会员在葡萄生产中严格按果品安全生产的相关标准(如:无公害食品级的NY5000系列行业标准;农业部第199号公告中明令禁止使用农药23种及在果树上不得使用和限制使用农药17种;农业部推荐使用农药等;绿色A级的基地标准GB 3095—1996、GB5084—92;肥料NY/T394-2000、农药NY/T 393-2000及其它A级规范)操作,建立统一标准的果园、建立完善统一的生产记录、生产资料统购统供,统一培训、统一喷药、统一品牌等,促使单个果农的分散行为形成高度统一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方式。三年中,一是每年基地的所有科普培训、讲座、资料、展板、宣传栏及科技之春等活动内容,都要达到无公害乃至绿色食品A级的要求,并且在总量上翻一番;创编的《鲜食葡萄无公害栽培技术》印发2万份,确保基地的每一场科普活动人手一册,努力形成全基地人人重视葡萄安全生产的氛围。二是现有5000亩基地全部实现省级无公害基地认证;已获无公害认证的1500亩率先通过省级绿色(A)认证,完全按上述“六统一”的要求严格进行标准化生产。三是严格把关,所有的统供农资必须具有或达到无公害(或绿色)要求,并且统供量实现翻一番,从现有250万元增至500万元。
(二)加快品牌和产业链建设,提升整体效益
一是重视品牌建设,独立注册本基地的葡萄品牌,基地成员生产的果品统一使用该品牌销售,既能确保葡萄的优质与安全质量,又能较大幅度地提高效益。2013年申请注册,2014完成注册并做好应用商标的前期工作,2015年现有基地1/3面积(约1700亩)的葡萄统一使用该品牌销售,当年至少可为果农增收420万元以上。二是狠抓贮藏硬件建设。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果品冷库建设的良好机遇,牵头并帮助8个单位会员于2014年底前各完成1座冷库建设,2014~2015年两年的总贮量超过3000吨,实现增值900万元以上。
(三)坚持扩张与创新,不断提升影响力
在规模拓张上,继续坚持以往“两个强化”的方略,还要重视无公害和绿色标准化生产的新要求,规划2013~2015年每年再拓展目标基地800~1000亩,三年拓张新基地2500亩以上,2015年基地的总规模达7500亩以上。
在基地创新上,一是力争国家项目支持。充分发挥专家团队的科技优势,2013~2015年每年争取国、省、市或县各个渠道的科技项目2~3个,主攻基地发展的技术难题;从现有的工作基础看,2014年有望获得“省级葡萄专家大院”项目和“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支持。二是组织专家创编一部面向果农、以问答和图解为主体风格的通俗已懂的葡萄科普专著《葡萄栽培技术问答图说》。三是选育更优的葡萄新品种,目前已初步遴选出红地球葡萄的超大粒芽变株系,正在深入观察与试验, 2013年预审,2015年通过正式审定。四是完善已有的两个自创成套技术(即前述的旱作红地球葡萄“一、二、三”优质高效栽培法和红地球葡萄粒重14克模式化栽培配套技术),2014年使它们在原有无公害技术水平上,升级为绿色食品(A)级的新版本。
(四)打造精品园,强化科普力度
2012年已初步建成了咸阳周陵葡萄观光园,即前述的核心科普基地的南分区45亩,该园不但已具备了办公区、培训学校、资料室、新品种与新技术展示区、观光区等基础条件,而且师资雄厚、教材丰富先进实用;虽然目前该园只完成了规划的一期工程,但各项科普功能一应俱全,而且正在申报“省级葡萄专家大院”项目,其目标是至2015年把它开发成一个集葡萄观光﹑葡萄文化﹑新特品种和新技术展示﹑技术培训和试验研究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科普示范基地,具备升格为精品科普基地的实力。2014~2015年规划在此园丰富大型葡萄科普展板,各举办一次葡萄科普周活动,科普周活动期间将组织采摘观光、技术交流与考察、优果评比、专家授课等活动,使科普活动更加实用和丰富多彩。
在北分区的汤房村60亩核心科普基地上,除加强示范前述5大技术外,2014~2015年建1处葡萄科普展室,并组织技术观摩和培训3次以上。
(五)继续积极参与科协系统组织的大型科普活动。如省、市、县科协每年组织的科技之春、科技金秋、科普大集、科技下乡、科技周(日)等活动,本基地均无偿为各届宣讲技术,发送资料(或图书);每次活动中都将安排专家团成员亲临现场,无偿为果农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