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崇明县植物保护学会--用科学推动农业创新发展用技术提升农民致富能力
崇明县植物保护学会自1979年1月成立以来,在崇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支持下,始终坚持以“两当”生产服务为宗旨,积极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组织会员开展学术交流、外出考察、科研攻关和编写植保科技信息;组织会员对专业农民、种粮大户做好科普培训。目前,我会会员有52人,分布在崇明县各个乡镇,学会会员始终坚持以提高全县常规作物的测报准确率为重点,发扬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在水稻“两迁”害虫连年大发生的情况下,不辞辛劳,下田间,进课堂,为农民答疑解惑等;科学制定对策,使得病虫防治工作取得全面胜利。近几年来,学会多次被崇明县科协评为四星级学会,2013年学会被上海市科协评为上海优秀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一、 围绕农业生产安全,狠抓病虫预测预报和防控工作
崇明是农业大县,每年种植40多万亩的粮食作物。近年来,水稻“二迁害虫”频发,作为农业的守卫神,植物保护学会不仅要进行准确预测、发布防控措施,还要针对田间实际发生情况统筹兼顾,合理布置防控策略。我们始终坚持抓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通过以老同志带教、蹲点等方式,确保了病虫测报工作的有序开展,打好了病虫防治工作的基础。在测报方法上,我们采取自然观测圃监测、系统调查和面上普查相结合的方法;在测报内容上,我们结合本县实际情况,主要开展水稻、小麦病虫草害的测报工作;在监测点的设置上,根据各乡镇的人员特点及地理位置,选择有代表性的乡镇做测报点。在重大病虫发生关键时期,我们扩大样本数,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普查,2014年学会组织以水稻纵卷叶螟为重点的病虫防治5次,全年发布病虫情报17期,测报准确率在 95%以上。
植保学会在做好各种农作物常规病虫害监测防治的同时,积极应对不断变化的病虫灾害,指导农民做好防治工作,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一是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作逐年得到加强,预报准确率达到了95%以上,测报的时效性达到15天以上。2013年水稻飞虱属于偏重发生年,在防治过程中,根据该虫的发生特点,深入田间调查,掌握第一手虫情,合理部署防治措施,做到了密切监测,准确预报、及时汇报、广泛宣传、科学指导,最终我县的水稻病虫发生比其它区县减少一次,为我县粮食丰产增产提供了可靠依据和保障。二是重大病虫害防控成效显著。本县稻纵卷叶螟在07、08年发生较严重,经过近几年的准确预报和科学防治,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明显减轻;2014年根据我县条纹叶枯病的实际发生情况,调整防治策略,把夏熟作物收获后扫残和苗期防治灰飞虱这二项措施取消,使得全县节省160万元的农药成本。三是夏熟作物和秋熟作物产量每年创新高,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取得初步成效,2013年我县粮食作物面积为42.2万亩,经过防治共计挽回产量101799.55吨。2014年麦油病虫草发生面积为72.5405万亩次,防治面积为68.5629万亩次;水稻病虫草害发生面积为536.566 万亩次,适期防治面积为777.114万亩次,通过防治,共挽回损失105776.2938 吨。
二、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
水稻绿色防控技术是从农田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降低农药使用量,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技术手段,可以从根本上减轻农药等化学投入品对作物、环境和人类的污染,从而保护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环节,是一项符合我县生态岛建设的新技术。围绕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植保学会以农药减量控害为抓手,加大安全用药技术推广力度。为切实做好农药减量控害工作,我们在近两年召开全县性技术培训1次,示范乡镇级技术培训4次,培训人次达200多人次,新型职业农民引导性培训25次,培训人次达1200多人次,两年中累计发放技术资料4000余份。同时在水稻病虫防治关键阶段,通过广播、电台、科普早市等形式做好水稻绿色防控技术的宣传与指导工作。
另外我们还在在“真源”、“纯香”、“雄谦”、“富民”四个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四个水稻绿色防控重点示范区,2013-2014年共示范应用13238亩次,通过水稻绿色防控技术在重点示范区的应用,使水稻绿色防控技术的优势得到展现,辐射带动其他农户,2014年辐射带动10780亩。两年合计示范应用面积为24018亩次。2013年全县农药的使用量减至每公顷7.56公斤,与2006年相比下降39.9%。2014年我们在城桥垦区、北八滧等地进行水稻绿色防控示范,面积为17399亩。使用福戈、吡蚜酮、满穗、爱苗等农药对水稻病虫进行防控,水稻整个生育期共使用了二次农药,且防治效果较理想。绿色防控区的药剂和人工成本为每亩74.2元,比常规防治区减少12.2元,同时水稻增产 15.7公斤,综合增收达50多元。通过水稻绿色防控,防治次数比常规防治减少了3次,大大降低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农业面污染源,同时提高了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提升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三、围绕农民病虫防治技能提升,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宣传力度
按照县科协的工作安排,结合学会业务工作的特色,积极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宣传工作,开展广播讲座、电视讲座,通过“走百村、讲百课”、科技入户形式对农民进行培训;通过科普早市发放技术资料,解答农民问题。2011~2014年,学会共开展学术交流16场次,共680人次;撰写科技论文60多篇,有7篇入选植保大会论文集,有10多篇刊登在《中国植保导刊》、《上海农业科技》等有影响的杂志上,5篇获县科协组织的年度优秀论文奖;科技入户户数900户,技术咨询3220场次;科普早市40场次;电视讲座12次,广播讲座28场次;“走百村、上百课”23场次。通过上述各种方式的科普活动,为农民提供最新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得到了农民的好评。
四、围绕病虫发生发展动态,着力开辟更新更快沟通渠道
植保工作除了我们平时主动到田里进行调查之外,还利用其他的一些渠道来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一是利用植保学会的邮箱、QQ群以及12316农科热线电话,抽调植保专业人员全天候接访,及时解答农民在病虫草害防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三是一些农户发现田里有发病症状的作物时,带上病株到我们工作的地方来进行咨询,我们都会热情接待并详细解答,遇到病株不好携带过来的,我们还会抽派人员直接跟随农户到他们田里进行现场指导解答;四是利用乡村集市贸易场所,开展送技术、送农资下乡活动,把植保新技术、新产品送到千家万户……
五、 围绕植保工作实际,合力营造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
农业是露天工厂,而作为农业科技人员,往往要赤脚下田,才能采集到数据,掌握第一手资料。植保工作容不得半点虚假,假若测报不准确,提供的农药不能防病治虫,那么农业就会减产,农民就会受到损失。在植保学会,不管是老同志,还是刚毕业的小同志,他们都对植保工作投入满腔的热爱,都有献身于农业、立足于农业的坚强的信念。2013年,学会里有几位年青的女同志升级为妈妈,工作压力一下子增大了许多,这时老同志主动站出来了分担责任,几名五十多岁阿姨级的老同志,平时看书打字都要戴着老花眼镜,却和年青同志一起顶着太阳、冒着雨水下田调查病虫,一起参与药剂试验。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些高效低毒的农药被试验并推陈出新,如60%的烯啶虫胺、25%吡蚜酮替代35%噻嗪酮,每亩有效用量从10.5克降至4.2克。2013年全县农药的使用量减至每公顷7.56公斤,与2006年相比下降39.9%。这些高效低毒药剂的使用,一方面保护了我们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保证了我们稻米的食用安全。据不完全统计,我会每年推广高效、低残留农药累计面积为350多万亩次,确保了我县农药减量工作的有序推进。
植保学会的各位会员每年都能出色的完成各项任务,他们在工作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大事上讲原则,小事上讲团结,工作上讲实干,形成了一种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他们不仅在事业上勤勤恳恳,在生活中也乐于助人。2013-2014年,学会与竖新镇的跃进村结对,为村里的农民进行农业知识培训,并送上书架、实用技术图书等等;过年时,一起探望村里的五位留守儿童,给他们送上慰问金;六一节,学会还组织会员进行捐款,为村里的两位贫困儿童送上慰问金和学习用品,鼓励他们好好学习,用知识来改变命运。
近年来,植保学会全体会员全体一致,积极发扬团结奋斗、爱岗敬业的精神,使得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但是我们清楚,荣誉是一时的,肩上的重任一刻也不能放松,我们将不断进取,积极探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植保技术推广的手段和方式,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为将崇明岛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美丽家园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