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罗坝镇蚕桑专业技术协会--扎根蚕农 服务蚕农
一、 罗坝镇基本情况
罗坝镇位于始兴县东南部地区,县城小盆地边缘,距始兴县城18公里,属革命老区。镇内山青水秀,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空气和水质均达到国家一类标准,具备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全镇下辖12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和一个国营林场,146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21700多人,其中农业人口20580人,耕地面积846.7公顷,山坡地670公顷。全镇主要以发展蚕桑产业为主,桑、竹、果并举的特色农业产业。提出了“山下抓蚕桑、山坡抓水果、山上抓毛竹”的发展思路。
二、协会参与科技服务情况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该镇的农民一直有种桑养蚕的习惯,并且在种桑养蚕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种养经验。全镇80%以上的农户从事该项支柱产业,形成了18000多亩的蚕桑种植规模。
多年前,罗坝镇党委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以蚕桑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走“一镇一品”的发展道路,因此,提高蚕桑产业发展的科技水平也就应运而生,2003年4月,罗坝镇蚕桑专业技术协会成立。实践证明,蚕桑专业技术协会在发挥科技示范带动,引导蚕农推广良种良法,提高种养水平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成立协会以来,蚕桑专业技术协会结合当地的情况,整合科技力量,建立了蚕桑网络技术服务平台,形成镇、村、组、户四级联动的种桑养蚕生产技术指导网络,统一完善生产管理及产前、产中、产后综合配套的技术服务推广体系,重点突破技术攻关及技术推广任务,为蚕农提供便捷技术服务,主要解决了桑树高栽培实用技术、小蚕共育技术、省力化养蚕技术、蚕病综合防治技术等等。
比如,在桑树高产栽培实用技术方面,罗坝镇蚕桑专业技术协会通过示范带动,主要在两个方面解决了技术问题:一是引进优良桑种,他们重点推广“抗青10号”、“283”两个新桑种,并将“抗青10号”的育苗方法传授给群众,让群众能做到自育自插;二是施行科学施肥。推广桑田配方施肥,改变老桑区普遍有机肥偏少,施化肥过多,造成土壤板结,酸度过大的现象,逐步推广桑杆回田,蚕沙堆肥过园,沼液喷肥叶面肥的做法,利用植物的循环利用降低生羞本。这就改变了桑农“重蚕轻桑”的传统观点,因为桑叶的质量和数量是养好蚕的基础。
再比如,推行小蚕集中共育,提高小蚕共育普及率,这也是罗坝蚕桑专业技术协会首先提出的一个方案,也是专业化分工的一个要求,小蚕共育是指从蚕种催青到3龄期眠起转4龄由小蚕专业户饲养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案得到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实践经验证明,提高小蚕共育普及率是提高养蚕成功率的关键环节。为此,协会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选择有文化、勤动脑、环境好、蚕房足,懂技术的养蚕户为小蚕共育专业户;二是重点加强对小蚕共育专业户的技术指导,把小蚕户为纳入统一管理。从2008年开始,罗坝镇用了3年时间,改变了原有的供种方法,变供应蚕种为供应小蚕,这种供应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蚕病的集中防治,有利于提高蚕茧质量,增加产量,有利于提高蚕农养蚕的成功率。目前,罗镇建立了小蚕共育场2个、小蚕共育户28户,
此外,罗坝镇蚕桑专业技术协会还推广了蚕桑条育和塑胶网蚕簇及竹方格蚕簇养蚕方法,这些方法的推广,减轻养蚕劳动强度,减少劳动时间,节约劳动力成本,进而增加了养蚕效益。蚕桑专业技术协会还有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做好蚕桑病虫害预测和防治技术,解决防治技术难题9项。
据不完全统计,自成立协会以来,举办技术培训班63期,受培训人员达18593人次,发放宣传技术资料约56000多份。
三、综合效益分析
自2003年协会成立以来,罗坝镇蚕桑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其效益非常可观。据统计,2002年底,罗坝镇有桑园面积12000多亩,产茧量达2.4万担,产值达到3300万元,仅蚕桑一项收入,全镇农村人均增收300多元。至2014年底,罗坝镇桑园面积达到18000多亩,产茧量达6.4万担,产值达到8320万元以上,仅蚕桑一项收入全镇农村人均增收1030元,年产茧量超50担的高产大户320多户,30担经上的蚕户800户以上。可以说,罗坝镇是始兴县名符其实的蚕桑专业镇。
2003年,始兴县金兴茧丝绸有限公司被广东省政府确认为第五批省农业龙头企业。其所产生丝质量大部分达4A以上,部分达到6A标准,这个成绩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罗坝镇蚕桑产业的发展,因为罗坝蚕茧的数量占到全县产量的70%以上,质量也是全县最好的。这些效益的取得,应该说,与罗坝镇蚕桑专业技术协会是密不可分的,因为罗坝镇蚕桑专业技术协会在推广种桑养蚕技术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