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金坛市食用菌协会--全面推进菇业转型升级
江苏省金坛市食用菌协会成立于2003年4月。十多年来,协会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和谐发展、兴菇富民”的十六字工作方针,稳步推进技术创新,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树立三大发展理念,立足四个着力点,全面推进协会转型升级。
一、树立三大发展理念
1.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构建协会科技创新体系
实践证明,只有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才能永葆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了引导我市食用菌发展方式转变,我们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菇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力,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菇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协会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一是协会将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位,作为建设创新型协会的重要举措。技术创新要靠人才,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是菇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采用引进人才和自身培养两种途径并重,加快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协会拥有2名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协会会长和秘书长)、6名高级农艺师、10名农艺师,12名助理农艺师,28名技术员,为构建成金坛食用菌科技创新体系提供人才保障。二是协会以企业为主体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引进和培养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食用菌人才,并与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平台,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和技术发明创造,完成多项科技攻关项目,取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2. 树立工业发展理念,加速食用菌产业工业化进程
协会树立工业发展理念,加速食用菌产业工业化进程。一是基地园区化,品种多元化。针对金坛食用菌产地比较分散状况,积极引导创建各级科技示范园、标准化示范园,充分发挥园区辐射示范效应,促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金坛原先以双孢蘑菇单一品种栽培为主,协会在2004年大力推广草菇周年化栽培模式,2005年着力推进金针菇工厂化生产模式,2006年又在双孢蘑菇大棚栽培模式的基础上,推广“高温蘑菇+双孢蘑菇”周年栽培模式,形成双孢蘑菇、高温蘑菇、草菇、金针菇四大主产品种。二是设施现代化,生产工厂化。协会在2004年引进金针菇工厂化生产企业,由此带动而发展了4家工厂化生产企业,从而大大推动食用菌栽培设施装备现代化进程,促进食用菌生产由传统自然栽培方式向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现代工厂化生产方式转变。三是技术标准化,产品品牌化。通过“国家级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建立健全了食用菌标准体系,编写并备案的标准达20个,其中省级地方标准5个,市级地方标准1个,企业标准16个,并获得9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6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和1只绿色食品证书。组织企业申报国家商标,实施品牌战略,其中“银湖”牌蘑菇获常州市名特优农产品称号,“天韵”牌金针菇2007年被中国市场品牌管理联合会评选为“全国食用菌产品十佳名优品牌”,被中国(长沙)国际食用菌产业博展会评为“优质产品奖”;2010年评为“常州市名优产品”、“中国食用菌优秀品牌”。四是管理企业化,经营产业化。针对当前食用菌生产不再是家庭副业小农经济,基本上皆为规模化生产大户,有的是股份合作社和企业,协会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化管理,促进农民创业者脱胎换骨转变为企业家。
3. 树立和谐发展理念,促进食用菌产业和谐发展
协会树立和谐发展理念,促进食用菌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一致,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会遵循生态学原理,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依托科学知识,整合农业资源,进行良性循环生产,发展食用菌生态循环经济,形成高功能高效益无污染的食用菌生态农业。协会是社会中的一个细胞,将和谐协会作为组织建设目标,努力做到内部和睦相处,牢固编织成“大户携小户、公司(合作社)带农户、协会联大家”的纽带,推动金坛食用菌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协会工作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协调一致,紧紧围绕农业发展总体目标,紧密配合政府部门的相关工作,促进菇业与其它产业和谐发展。和谐促进协会发展,和谐推动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立足于四个着力点
1. 以资源为着力基点,进一步做大食用菌产业
由于我市地域小,土地、劳力、原料等农业资源十分有限。每年农林牧的下脚废弃料约有40万吨左右,其中稻麦油秸秆25万吨左右;因本地多为生态林,木屑资源只有桑、茶、果枝条可被利用,约5万吨左右。协会基于本地秸秆资源,积极引导大力发展草腐菌类,继续扩大蘑菇栽培,稳健发展草菇生产;在保护生态林基础上,不断开发利用大豆和油菜秸秆、桑茶果枝条作为代料,并发展皇竹草新型原料基地,发展木腐菌类,扩大金针菇工厂化生产规模。通过不断扩大培养料代料来源,大力发展食用菌栽培,同时延伸食用菌产业链,推广食用菌菌糠作为饲料、肥料、基质等循环利用,将食用菌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形成金坛“种植业、养殖业、菇业”三业协调发展的大生态农业,以占地6000多亩产出近2亿元产值,做大了金坛食用菌产业。
2.以科技为着力支点,进一步做强食用菌产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食用菌产业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应以科技为支撑,搭建“产学研”平台,大力开展技术集成创新,加速食用菌现代栽培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快速提升食用菌科技水平。协会积极倡导自然栽培与反季节栽培并具,集约化、周年化、工厂化三大栽培模式并存。为适应市场时令鲜菇需求,做到鲜菇均衡上市,重点推进周年化、工业化栽培,大力推广“双孢蘑菇+高温蘑菇”周年生产技术,加速蘑菇产业转型和升级;大力推进食用菌工业化步伐,加速实现机械化,降低劳动强度和成本,提高食用菌生产效率,使食用菌产业高效更高效。通过几年努力,我市食用菌周年化工厂化生产比重由2005年前为零到现在达到80%,其中工厂化生产比重约占50%,大大提高食用菌设施装备现代化水平,极大提升食用菌生产率,做强了金坛食用菌产业。
3. 以市场为着力准点,进一步做优食用菌产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安全倍受关注。协会在国家级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实施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的力度,加强食用菌全程质量控制,扩大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成果,以此提高食用菌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协会加速提升食用菌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在加强品牌建设的同时,针对现代人消费越来越时尚化,除了重视产品的内在质量外,还注重产品的包装,努力做好鲜菇产品分级分类和包装设计工作,力求通过产后加工、包装等技术手段,使食用菌商品时尚化,符合现代人消费品味,进入超市,走出国门。经过几年培育和发展,目前协会拥有银湖、金凌两家年销售超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其产品品牌已唱响大江南北,享誉全国,做优了金坛食用菌产业。
4. 以政策为着力力点,进一步提升食用菌产业化水平
食用菌犹如聚宝盆能“点草成金、变废为宝”,投入小、周期短、产出高,是致富农民的短平快项目。协会借助国家及各级政府政策扶持之力,以政策为杠杆,加大资金投入,促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化水平。协会和企业几年来累计争取到各类扶持资金达2500多万元,依托项目实施,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促进企业加大了投入,迅速壮大企业及增强龙头带动能力,构建成能抗御市场风浪的航空母舰。协会利用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民间、工商资本向食用菌产业聚集,鼓励农民创业致富,带动社会资本累计投入已达1.5亿元,快速发展食用菌高效设施农业。协会乘势而上,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功能,牢固组织纽带,构架好政府与农民、农民与市场之间桥梁,推动了食用菌产业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十多年来,金坛市食用菌产业以年均15%速度快速增长,年产值达到2亿多元,实现农业综合效益近1亿元;通过食用菌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金坛每年所产生的30万吨秸秆等农林下脚废弃物中20%被食用菌循环利用,点草成金,并消减了大量的农业面源污染物,大大改善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食用菌产业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形成1500多人产业大军,其中有500多农民已经转变成为长年工作的食用菌产业工人,为农民增加工资收入2400多万元,且为种植业农户增收1200多万元。作为地方食用菌行业协会,仅有技术优势,而无其它资源,凭着一股服务三农的热忱,积极主动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与政府的要求和农民的期望差之甚远。协会将尽最大努力,将金坛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得更大更强更优,争创全国一流,为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