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各地动态

云南省牟定县碗厂村积极探索协会--抱团发展路子宽农合组织促增收

2019-03-04
【字体:       打印

近年来,牟定县大力支持、鼓励农民合作组织探索“管理企业化、经营规模化、土地资本化、资产股份化、融资市场化的“公司+协会+合作社+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路子,着力打造科普示范建设基地,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戌街乡碗厂村的协会与公司、合作社抱团发展的例子,在全县乃至全州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一、探索实践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新路子――六个创新

(一)创新转型发展。碗厂村委会地处边远山区,全村有19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19.84平方公里,海拔1734.00米,有耕地3364.60亩,其中人均耕地1.30亩;有林地25900.00亩。全村辖20个村民小组,有农户606户,有乡村人口2493人。受多年来小农生产意识的束缚,曾经的碗厂村人仅仅依靠家里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山区贫困村。针对这一情况,村委会干部认识到:农民要增收,关键还得在土地上座文章,20085月,村委会组织村“两委”干部,在全村干部、党员等村民骨干群众中开展了以转型发展农村经济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结合网络学习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知识后,决定依托农技协、合作社平台,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入手,大力发展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业特色庄园经济。为了帮助农民尽快将庄园经济发展起来,碗厂村委会在牟定县碗厂村海源特色经济蔬菜林果种养殖协会的基础上大胆实践“公司+协会+合作社+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该村于200856日成立了海源特色经济蔬菜林果种养殖协会,会长由碗厂村党总支书记金之扬担任,发展协会会员52名,当年流转土地200亩种植辣椒。随后该村又组建成立了两个合作社,其中牟定海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元谋客商合作,注册资金280万元;牟定县大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元,牟定县鲲鹏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0万元,有合作社员163人。村党总支整合各类经济、科技组织资源,着力推进农村经济综合开发,特别是在农技协引领群众转型发展现代农业庄园经济示范带动下,全村种植的500亩猕猴桃(已进入盛果期),300亩京甜大王辣椒、200亩三叶瓜、洋葱100亩,甜脆早包谷50亩的立体种植业现代庄园经济。把创办小庄园与发展商品生产基地结合起来,实现基地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提高了庄园经济的效益。

(二)创新土地流转。碗厂村委会积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土地流转的有机结合,形成良性互动发展循环,村委会流转出的连片土地也需要农合组织这一载体的支撑,组织发展的“庄园经济”又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带动农业集约发展。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土地资源开发的方式,通过特色产业庄园的建设,农技协已与农户签订了面积900亩、流转时间为10年的土地流转合同,推进土地规模经营。

(三)创新招商引资。碗厂村委会通过招商引资,已成功引入四川个体老板李联富,引进资金300万元,发展三叶瓜200亩,经济收入210万元,产量140万公斤;洋葱100亩,产量30万公斤,经济收入135万元;一季经济收入约345万元。引进浙江客商孙丽娥种植猕猴桃500亩,注册成立了牟定县大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不仅成为了协会的集体会员,孙丽娥本人还担任了协会的副会长,在会员户中提供技术、收购等服务,共同发展种植蓝莓、紫甘蓝等蔬菜、林果。“庄园经济”还引进了当前农村最缺乏的现代管理和科技,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工厂化、科学化水平,增加土地产值。其引资建设的庄园涵盖了厂房、网络、信息、生产、包装、销售、服务、就业“八大“功能,实现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让农业功能由单一的原料供给延伸到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播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农业功能的多样化。

(四)创新市场运营。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庄园在选育各类良种、栽培、管理及加工、储藏、运输等各个环节,采用先进技术,注重科技应用和品牌塑造,加强了新品种研发和新技术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如猕猴桃果庄园在国家级果树生产标准园基础上实施建设,果树品种为寒地猕猴桃。各类农业庄园广泛采用高新技术,吸收引进了大量农艺师、园艺师和农技专家,加快了新品种的引进和新技术的推广,协会建立专门账户,留出资金用于定期开展会员培训,在培养新型农民,加快农业科技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依靠科技发展庄园经济,提高了产品质量,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2012年至今,协会所生产的三叶瓜、京甜大王辣椒销往贵州省、山东省,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五)创新劳力就业。碗厂村劳动力成本低,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全村约有农村劳动力1100多人,除外出务工劳力外,还有富余劳动力近200多人,待业大中专毕业生13人,可以从事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的劳动力比较充沛。同时,多年来碗厂村大力开展农函大办学等科技培训,在农作物栽培方面积累了丰富的适合当地生产的技术和经验,农民科技素质不断提高,能够在庄园经济发展过程中担当起骨干作用。总之,全村各类农业庄园发展要素集聚、资源节约、链条延伸,吸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也相应地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该村固定在协会就业的农民达110名,农民工每年在协会蔬菜庄园和生态林果庄园就业210天, 工资收入100多万元。

(六)创新配套建设。为了完成现代庄园经济示范区建设目标,推动农业转型,碗厂村委会突出抓好水、电、路相关配套建设。2012年,争取资金300万元,建成了猛岗河泵站,建设输水管道5000米,建设蓄水池6个,蓄水量1000方,解决了近2000亩旱地灌溉问题;建设高压电线2000米;建设公路2100米;整理土地,连片种植,大规模发展现代庄园经济。对全村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800亩“沙板地”资源加以保护,修复裸露沙地块,完善水利排灌设施,整合“沙板地”资源,实行统一的规范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加强输水管网建设,实现种植排灌现代化,推进优势农业品牌整合。依法对三叶瓜、京甜大王辣椒、猕猴桃无公害水果和无公害蔬菜产品实施保护,制定品牌管理规划,对化肥、农药等投入品严格实施管理;统一瓜品种,走品种“提纯复壮”发展之路,打造高端产品,提高附加值;加强三叶瓜和京甜大王辣椒生产和产品监管力度;投资30万元,完成覆盖庄园经济全域的农产品销售信息平台和信息网络建设。

二、综合发展实现多赢――体现五动

碗厂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农业资源禀赋,瞄准国际国内市场,通过碗厂村协会促动、市场带动、园区推动、品牌拉动,大力发展现代庄园经济,全面提升特色农业的生产供应能力、加工转化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实现农业大村向农业强村的根本转变,促进了农村、农民、庄园、公司、老板、农协会、合作社、党总支、科普、融资、管理、经营、市场、新技术引进科学发展,实现了多赢。

(一)协会促动。结合碗厂村委会当地的资源条件及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在组织形式上,形成了“公司+协会+合作社+基地”模式,以农民协会为基础,严格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着力在健全和完善协会运行机制上下功夫,实行“自主经营、自我服务、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管理机制,提高协会的科学决策能力。先后建立了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制订了《协会章程》,并严格按照章程定期开展活动,逐步建立和完善生产、财务管理及利益分配等内部管理制度,实现了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同时,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统一购销优势,带动成员农户和非成员农户参与组织化经营,增强赢利能力,大大提升了合作社的凝聚力。经过两年多不断发展,会员从原有52名发展到现在的163名。目前,已实现“七有”,即“有营业执照、有协会银行帐户、有机构代码证、有固定办公场所、有章程、有管理机构、有培训场所”。二是在人力资源上,以农函大为基础加大对全村农民的培训力度,使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掌握一门或多门种植养殖技术;三是在财力上,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在先进耕作技术的引进、专家指导、土地资源整合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四是在物力上,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大力引进现代化农业耕作设备,确保各类示范园在发展的过程中,具备“现代”和“特色”及“庄园”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提出了加大农业社会化服务,使农业社会化服务成为保护特色农业、推动庄园经济发展的一条好途径、一个着力点。在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真正做到“多予、少取、放活”。

(二)市场带动。通过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引进外地老板、人才,培养农村经纪人,进一步培育完善专业市场,使生产、加工、流通、投资、经营管理、科研融为一体,减少流通环节,提高农副产品市场占有率,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引进外地老板资金发展现代庄园经济,延长产业链,带动三产均衡快速发展。

(三)园区推动。立足特色农业资源,分区域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庄园。一是打造蔬菜庄园经济。建设现代特色农业蔬菜科技示范园。在该村西部的台子地建立300亩甜脆包谷、100亩番茄的现代特色农业蔬菜科技示范园。园区已实现四大功能,即蔬菜优良品种繁育供种基地(2014年已成功繁育青花菜籽种10亩)、农业高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展示窗口(已引进实验种植辣木、迷迭香、黄檀木树等品种试种)、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普及基地、科普实验示范种植基地。在完善园区水电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新建植物工厂化育苗中心、净菜配送中心、无公害蔬菜基地、农业优良品种及新技术引进试验展示等内容。二是打造生态庄园经济。从经济效益来说,随着生态庄园建设的加速推进,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投资效益明显,生态庄园种植的500亩猕猴桃,累计投资650万元。相当于2010年全村财政支农总投资的20倍,改变了传统农业小投入、小产出的局面;另一方面产出效益可观,生态庄园经济有一个投入递减和效益递增的规律,随着时间推移效益回报会越来越丰厚。以该村生态庄园经济普遍种植的猕猴桃为例:猕猴桃树3年开始挂果,5年进入盛果期,每亩土地种植猕猴桃200株,1年以后盛果期每株可产猕猴桃40公斤,按照批发价每公斤20元计算,亩产值可达16万元,一年就可实现收入6400万元。可以说,一个庄园就是一个“绿色银行”。在生态效益上,牟定县历经多年连旱,生态庄园建在荒山,对碗厂村委会的水土保持,改善全村的生态环境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生态意识上,逐步利用生态庄园经济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逐步开发“农家乐”展示彝族左脚舞文化、民族风情、休闲观光、户外健身等项目。使之短期内成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优质无公害农林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基地,彝族左脚舞文化展示体验基地和户外体育健身、生态庄园经济风光旅游休闲基地。

(四)品牌拉动。继续通过建立农副产品信息网络和外地知名人士来考察调研等方式,提升农产品品牌知名度;通过市场需求指导园区生产方向,进一步提高现有的京甜大王辣椒、三叶瓜、洋葱3个农副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通过“公司+协会+合作社+基地”的创新效应,拉动庄园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产业联动,与当地农民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降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风险,增加农民收入。在特色庄园打造过程中,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模式,以现代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依托,推动农业高新技术引进和良种繁育推广,走科学种养之路;以其他特色庄园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为依托,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特色产业之路;以保证园区内各个环节紧密协作为依托,促使现代庄园形成气候,走“三产”齐头并进之路。由于蔬菜庄园经济和生态庄园经济开发的基础条件较好,庄园已经开始显现出可观的经济效益。20151月至3月,全村三叶瓜、甜脆包谷、洋葱几个产品的庄园经济实现综合收入345万元,直接带动全村农民人均增收210元。

(五)效益互动。综合经济开发体现了“能人带穷人、庄园带农民、企业带农村”的发展效应,出现了三个喜人现象:一是“土地搞流转,不种有钱赚”。庄园经济开发依托的土地使用权是从农民手里租赁或购买来的。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他们遵循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权益的原则,采取以耕地农作物年均亩产量折价的办法,确定补偿标准,让农民“旱涝保收”。农民每年从土地流转中的获益就达44万元。二是“农民当股东,年年能分红”。庄园经济开发中创造了多种入股形式,农户的土地、资金都可以入股。如坚持向生态庄园倾斜,创新“均地均股,确权到户,不到地头”的模式,倡导农户以土地入股分红。三是“农民变‘工人’,就近能打工”。庄园经济开发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三、抱团发展的有益启示――五个突破

(一)实现了农村经营体制的新突破。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本制度。国家允许农民按照依法自愿的原则,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出租、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实现了土地的集约使用和适度规模经营,打破了过去以户分散经营的“小农”格局,使农村经营形式实现了由“大锅饭”到“大包干”改革之后的又一次新的变革。这种规模经营形式生产能力更强、经济效益更高,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二)实现了农业生产模式的新突破。连片发展特色经济具有吸纳、运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的动力机制,而且讲求规模效应,注重综合开发,从而使各类农业技术人员成了“香饽饽”,使过去“劳动力+土地”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转变成“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管理+规模”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使传统农业由单一生产功能向集生产、生态等综合功能发展,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实现了新型农民身份的新突破。在庄园打工的农民由过去春种夏管秋收、靠“地”吃饭,转变为不论丰歉盈亏都能得到工资性报酬的“农业产业工人”。特别是为受干旱影响而难种田种地的农民工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除此以外,农民群众还可以通过土地等各类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实现了收入渠道的多元化,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实现了农村融资方式的新突破。融资难是制约当前农业发展的一个普遍性难题。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单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必须依靠利益驱动、盈利带动。庄园经济长远看效益明显、回报可观,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投入,使过去农村资金通过商业银行被大量抽走用于城市或工业发展,转变为企业和城市资金被吸引到农村投资,实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了农业农村发展。庄园经济融资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工商业自身积累投入;二是工业企业贷款投向庄园开发;三是庄园开发者可以取得的土地使用产权证或林权证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投入,有效解决了庄园开发资金来源问题。

(五)实现了资源开发利用的新突破。碗厂村委会新发展的庄园经济区多是等天下雨的土地,“四荒”、电力、水利、道路等资源得到重新开发,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综合效益,有效解决了城镇化过程中农村资源合理利用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到2014年底,碗厂村平均每个家庭与过去正常年景增收6000多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