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普兰店市特种粮研究会--开发特种粮新品种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辽宁省普兰店市特种粮研究会成立于1994年10月,前身是莲山镇农民组建的“普兰店市特种稻研究协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壮大,现已成为联系农民会员10400户31000人,辐射2个县级市、27个乡镇、扶贫帮困1160户且实力雄厚的农村协会。研究会已形成了一个“市场联协会,协会联公司,公司联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运作体系,走出了一条“民办民管民收益,研究协会创业绩,为农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成功之路。
一、民间化规范发展,广大农户获利收益
研究会成立伊始就确立了“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协会为纽带,以公司为载体,以强镇富农为目的”的发展模式,强化服务功能,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带领农民发展高效农业,为广大农民提供产供销全方位服务,在农民与市场间架起一座桥梁,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会以“民办、民管、民收益”为原则,自拟章程,自选干部,自筹资金,实行自主管理,由骨干力量组建理事会,决策管理与具体执行职能明确,分工合作。研究会成立了种植示范、繁种基地,完善和拓宽为会员和农民服务的功能。研究会还建立了研究所,增强对特种粮食的生产研发能力,不断完成名优品种的更新换代,保证特种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对农民种什么品种、供应多少生产资料、种植面积、收购的品种产量、收入多少等都立档建卡,查之有据,实行跟踪服务。每月召开一次理事会,每年召开两次会员大会,交流经验,解决会员遇到的实际困难,讨论协会的发展问题;每年召开一次总结表彰大会,对优秀会员予以奖励,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推动协会规范发展。
农业既有自然风险,又有市场风险,是一个弱势产业,这就决定了生产的风险度,因此研究会确定了“以销定产,以产促销”的经营战略。建立协会风险基金,不管碰到什么风波,都必须保护会员和农民的利益,并对会员实行“五优先”的服务原则:优先供应特种粮新品种;优先提供技术指导;优先供应种苗等生产资料并且价格减半;优先回收产品;优先得到市场信息。研究会十多年来用于特种稻、特种玉米、高油大豆、特用甘薯、黑色花生、日本黑豆等的引进、实验、示范、推广的资金就达到68.1万元。每年都组织队伍到北京、天津、沈阳等地引进以特种稻和特种玉米为主的名优特品种提供给会员和农民种植,还到日本、韩国、荷兰、新西兰考察引进新品种,与国外农业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对减产歉收的会员和农户给予道义上的减产补贴。对稻区的困难户无偿提供种子、育苗物质,到目前为止无偿提供特种稻、特种玉米、黑色花生种子3.1万公斤。
通过十五年的努力,靠协会龙头牵动、利益驱动、科技带动、会员发动、舆论鼓动,将农民发动起来,共同进入市场,形成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区域化经济格局。
二、一条龙服务,一体化经营
研究会不断发展,辐射圈越来越大,覆盖面越来越广,经营范围也由单一的特种稻向特种玉米、特种大豆、特种花生、特用甘薯发展,“特种稻研究协会”也发展成为现在的“普兰店市特种粮研究会”,并经大连市科技局批准,成立“大连市特种粮研究所”。研究会通过产前的技术培训、物质供应,产中的技术指导,产后的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密切了协会与会员、技术与生产、销售与市场之间的联系,推动了特种粮的规模生产、实现了规模效益,创新了经营项目,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会员和农民的收入。
市场经济就是消费经济,市场经济要靠消费拉动。因此,研究会改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做的产量质量并举、增产增收并重,发展“创汇农业、餐桌农业”。1997年从日本东京农业大学引进了优质稻新品种试种成功,并从中选育出特优稻莲粳1号。1998年出口日本350吨,1999年出口日本1270 吨,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60%收购,既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又为农民增收200多万元;以后每年出口量不断递增,到2004年与日本签订了销售合同8000 吨,并将订单分配给农民进行生产。
协会引进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培育的鲜食糯玉米中糯1号,经试种成功后,便向会员和农民推广种植达10万亩。该品种煮熟后食用软粘细腻、皮薄无渣、适口性好,投入市场后,深受消费者欢迎。协会一面跑市场,签订销售合同,一面与农民签订生产合同,仅此一项产值就达1亿元,亩增效800元,共增收8000万元,实现了“水稻挣外汇,苞米论穗卖”的种植业结构大调整。
2000年底,研究会得知时任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的王连铮研究员培育出非转基因高油大豆中黄20,含油率达23.37%。研究会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并进行南繁,建立原种繁种基地,并与大连连王油脂集团联合开发。截止2004年已在环黄渤海地区推广45万亩,社会效益达2.25亿元。
研究会紧密把握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为出发点并以市场为归宿,不断为农民拓宽经营领域,还推广种植绿色食用豆、黑色花生、紫色甘薯等新品种,做到产前统一培训、统一供种、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栽培标准、分户管理,产中进行技术指导,产后统一收购、验质、计量等。研究会对会员的品种选育、物质供应、种植面积、经济收入等全部实行微机管理,做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又做不好的难题,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形成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为农业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5年向日本出口大米8000 吨、花生200 吨,单波黑大豆20 吨;已落实4000亩中作983高油大豆繁种基地,4000亩鲜食糯玉米生产基地,300亩黑色花生、100亩紫色甘薯、100亩出口稻原种繁种任务;涉及订单农户4399户,为农民创收1050万元,户均增收2386.9元。
三、打造新品种展示亮点,叫硬叫响特种粮品牌
研究会本着“围绕市场调、干给农民看、农民学着干。帮助农民赚,我们做试验,风险协会担”的思路,创建“二大基地”,共占地328亩。一个是出口大米原种繁育基地。占地169亩,引进国内新品种试验展示202个,应用新技术9项,繁育原种18个;承担辽宁省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等科技项目7项,科普观摩走廊1599米,安装59块科普宣传牌;铺设彩砖步行道2299米,建有8个科普凉亭。四周隔栏封闭;内建“神舟6号、神舟7号飞船搭载植物材料选育试验基地”并到海南进行加代选育。另一个是特种粮油新品种试验展示基地。占地159亩,试验展示品种309个,承担辽宁省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等科技项目6项;观赏植物引人入胜,试验品种令人忘返,形成“新品种的聚宝盆”、“新技术的超市”。一个小小的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实实在在搭建起“品种的擂台、科研的舞台、龙头企业的展台、信息交流的平台”。
特种粮研究会不断发展壮大,沈阳农大在此建立博士工作站;每年接待观摩考察、实习的各级领导、农业技术人员、学生、农民共达6900余人。现已形成多种经营门类,多种产业体系的联合公司,有加工优质米、香米的加工厂;还不断拓宽经营领域,除特种稻以外,还先后引进选育推广鲜食糯玉米、特种大豆、黑色花生、紫色地瓜,功能性水稻。还建立波尔山羊养殖基地。农民说:“特种粮研究会是‘走黑道,戴绿帽,富裕一方戴草帽的’”。“莲黑花1号”、“莲早花1号”花生、“莲紫薯1号”甘薯3个品种被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备案。
2005年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北京红”、“黑珍珠”、“莲粳2号”水稻商标。1999年10月越富优质米、鲜食糯玉米,双双被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2002年4月,莲粳1号优质米、鲜食糯玉米,又被科技部评为“中国星火计划名优产品”。研究会承担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高产高油大豆中作983试验示范及配套生产技术研究”,被评为2004年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农业科技贡献奖一等奖;“中糯1号鲜食玉米两茬生产技术研究”获大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神舟6号”选择搭载的新品种9个,共12,870粒,净重463克,已经在国家公证部门公证,有3个品种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同时,“大连市航天诱变育种试验基地”项目已经启动,已选育出航天诱变水稻新品系3个。2008年“神舟7号”又搭载研究会选送的功能水稻、特大葫芦、古莲籽3个品种,共90.1克;第一代诱变选育,古莲已当年开花;葫芦发生变异。
研究会近3年来,累计向日本、韩国出口优质米、香米3.1万吨;鲜食糯玉米共发展10万亩;高油大豆“中作983”推广面积达15万亩(环黄、渤海地区),黑色花生、紫色地瓜繁种1900亩,总计为农民增收1.6亿元。打破向日本出口的绿色壁垒,由过去的21项指标,2002年检测指标增至121项,2006年5月29日,日本又出台农业投入品的《肯定列表制度》,检测指标增至到576项,也全部合格达标。仅2006年向日本出口大米达7000吨,为农民增收410万元。这道理,那道理,增收才是硬道理。2007年初,国务院对大米出口加收15%关税,2008年底,又碰上国际金融危机;对一个主打品种优质大米出口的农民研究会而言,无疑是碰上一个严冬。但研究会,为兑现对会员的承诺,履行订单农业合同,千方百计开拓国内高端大米市场,功能大米在大连享有盛誉,还远销沈阳、铁岭、安徽等地,积压1200多吨出口大米,在国内市场销售一空,保证订单会员水稻收购价格仍高于市场价的25%,赢得稻区农民的好评和感激。
研究会在各级科协的指导帮助下,正朝着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农、科、教一趟车的方向发展。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路子,开发特种粮新品种。做到:建一个研究会,兴一种产业;培育一批人才,致富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