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十三里桥特色种植业协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协会转型升级
信阳市浉河区十三里桥特色种植业协会成立于2004年,截止2014年底发展会员2400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一方面促进了基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基层农技协组织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化,给农技协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信阳市浉河区十三里桥特色种植业协会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和科协组织指导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从以推广农业技术为主向生产、经营、流通三位一体的技术经济实体型方向转型。按照“公司+协会+基地(农场)+农户”运作模式,推进协会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由于协会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中成绩突出,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十佳农技协、“信阳市优秀农技协”。2007年被信阳市政府确定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4年被河南省林业厅确定为“河南省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协会领办人付祥同志因在农村科技推广工作方面及农业产业化建设中成绩显著,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信阳市青年科技专家”、“河南省农村优秀人才”,并被推选为浉河区第三届人大代表。
一、 创新模式、转变发展方式
近年来信阳市浉河区十三里桥特色种植业协会坚持创新模式、完善机制为方向,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市场商机为坐标,不断扩大产业化经营规模,夯实了发展基础,增强了辐射带动能力。截止2014年协会分支机构发展到了7个,即:祥雨林业有限公司、十三里桥乡叶桥苗木基地、汤庙苗木基地、羊山新区北环路苗木基地、平桥区洋河镇金牛苗木基地、富乐农场、苗木种植合作社,总面积1850亩。公司加基地、农场、合作社职工总人数280人(其中,季节性用工100人),全部是当地农民工。2013年实现苗木销售及城市绿化、经营收入4600万元,利润500万元,上缴税款147万元,带动农户5200户。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科普惠农的发展组织形式。信阳市浉河区十三里桥特色种植业协会在创新组织形式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立会之本,把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放在重要地位。近年来协会筹资80万元,建起了科技培训中心,投资近10万元购置各类电教设备,配备电脑、投影仪、影碟机、电视、传真机等科普设备。建成后的科技培训中心集办公、科技培训、生产经营于一体,一次可供100余人参加科技培训。科技培训中心建成以来,积极发挥作用,已组织开展农民科技培训100余场(次),培训农民30000余人次,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辐射周边20多个乡镇,120个行政村的林果业的发展。2013科技培训中心被浉河区委组织部命名为“浉河区人才基地”。
二、坚持立会之本,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为了促进林业产业化进程,协会针对本地园林果、花卉品种老化、单一、适应环境性能差等不利于产业发展的实际,积极通过向外地引进、在本地择优培育和进行科研开发等方式改善品种结构。先后从国内5个主要板栗种植大区引进优良品种进行试验,选育了果大坚实、果粒均匀、色泽红韵、味香甜口的板栗优良新品种“豫栗王”,该品种高产稳产,抗病虫能力强,耐储藏,并可提前进入丰产期,现已成为浉河区果农进行板栗种植生产的首选新品种,并成功完成了周边三个乡镇5000多亩的板栗改良技术任务。为帮助农民种植适合本地环境气候条件的优良草莓,协会从国家农科院引进优质草莓品种,运用组培技术,选育出亩产可达3000公斤的新世纪1号和2号优良草莓新品种。8年中协会共引进推广各类林果、苗木、花卉新品种23个,为提高农民收入,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带动当地农民依靠科技致富起到推动作用。
为了提升林、果品的科技含量,协会还先后同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河南农大、郑州果树研究所、漯河天翼生物工程公司等10余个单位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努力向科研单位学习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协会林果、花卉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协会充分运用高新拘束手段进行林果、花卉种植管理。采用先进的喷灌、滴灌拘束、冷藏技术,进行科学喷药施肥、剪枝扦插等确保技术落实,同事加强田间科学管理。特别是使用双层日光大棚和温室种植草莓这一技术,缩短了草莓的休眠期,种植草莓生长快、产量高、上市早,大大增加了草莓种植收入。为把种植新技术传授给当地和周边农户,协会通过宣传、示范、技术交流和售后跟踪服务等辐射带动林果、花卉种植户掌握新方法和新技术。先后兴建标准草莓示范园50亩,板栗、桃、李、杏、柿、枣等示范园150亩供各地农民参观学习,年接待参观学习人员达30万余人(次),辐射带动当地及周边5200余农户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发展林果和花卉生产。
为了加大科技的普及、推广力度,协会参与制作的《科技绽放精彩》、《板栗栽培技术》曾在中央电视台《绿色时空》以及省、市农业电视栏目中多次播放;协会编写《使用林果栽培技术》手册等各种资料20余种,用以推广先进技术;建立林果、花卉种植技术网站,开展技术跟踪服务和技术培训;还以协会为依托,成立了信阳祥雨林业有限公司,建立了四个桂花、香樟、紫薇、广玉兰、大叶女贞、楠树园林绿化苗木种植基地,切实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定期开展技术交流活动,从而扩大了林果、花卉种植技术交流的范围,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三、抢机遇上台阶,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近年来,中央、国务院连续就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连续发了1号文件,对农村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企业,协会于2012年元月在十三里桥汤庙村,流转山地1000亩,建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园。设计开发面积1000亩,截止2013年底,已实施380亩,于2013年5月成立了“富乐农场”,公司充分利用祥雨苗木基地各种乔木、彩叶植物及现有水源进行规划整合,观光园内建农作栽培体验园、百果园、中草药植物园、垂钓园、青少年科教中心。这些园区分三期实施,到2014年全部竣工,整个园区建成后,日可接待观光休闲人员500人。当地党委、政府及汤庙村对该项目建设十分重视,在山地流转、道路硬化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十三里桥乡作为近郊乡,辖区内有2000亩兰花基地,有草莓、樱桃面积1000万亩,城区居民每年逢春踏青,四季下乡观光、采摘草莓、樱桃,品尝农家乐地锅饭,正成为一种时尚,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园的开发又为城郊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近年来,信阳市浉河区十三里桥特色种植业协会,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技协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做了一些有益尝试。但是运作过程中也曾遇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了优化农技协转型过程中的环境,提出如下建议:
1、各级党委政府要出台扶持农技协发展的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财政金融等部门在资金上加大对农技协倾斜,减少程序,农技协开发的项目,创办实体所需的资金应予于重点保证。
3、各级科协组织应履行管理职责,做好农技协发展的引导服务工作,在科普惠农项目资金上加大对农技协的资助力度。
4、加强领导推进农技协跨越发展,要把农技协发展作为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举措,加强领导,统一管理,经常研究和解决农技协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