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泊头市傻柱子种植协会--让农民在土坷垃里“啃”出高效益
泊头市傻柱子种植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成立于2005年,同年在泊头市民政局注册。协会的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向农民收取任何费用。无偿向农民提供农业科技知识和种植技术,传递农产品信息,让农民零风险。
一、协会把科普工作放在首位
1、自2009年建立了科普图书室。到目前藏书11600册,免费供会员和广大农民阅览;
2、几年来累计向农民赠阅图书4360册;发放种植及农产品加工技术音响资料2200套;发放种植技术资料32600张;发放绿色农业宣传彩色挂图300套;
3、聘请农业专家对农民培训。累计培训50场/次9600人/次;
4、四营乡政府为协会提供了固定的培训场所,事先备有科技资料,做到了参与者人手一份,营造了浓厚的科普氛围。
二、协会为国家粮食安全发挥正能量
1、协会于2007年组建了泊头市傻柱子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合作社于2008年注册了“傻柱子”商标,到2015年注册资金1111.8万元,到目前已经流转耕地5000亩。这些耕地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其中已经建成高标准农田2800亩。合作社已经做出规划,实施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合作社生产的粮食加工后的小米、面粉、玉米片、玉米糁、玉米面等产品均为“傻柱子”品牌。保障食品安全,提高粮食的的附加值。
2、协会2008年创办了科普示范基地——粮食优质高产示范基地。
泊头市粮食优质高产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泊头市傻柱子种植协会在傻柱子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创办了集大田粮食作物优质高产技术研发、种植模式示范推广、产品加工于一体的农业科普示范基地。
基地位于泊头市四营乡,现有专业管理人员5名,其中中级以上技术人员3名。拥有培训室、图书阅览室、成果展示室等科普活动场所220平米,科普宣传栏12延米,科普藏书11600册。
基地创办于2008年3月,原名为“泊头市高效农田示范基地”。2009年,在省科协的关心支持下,依托泊头市傻柱子种植协会成立了“河北省农技协粮食优质高产委员会”,基地更名为“泊头市粮食优质高产示范基地”。基地自创办以来,在各级科协组织的指导帮助下,逐步建立、健全了科普工作机构和相关组织,完善了各项科普工作制度和科普活动档案。连续5年与中国农科院、河北省农科院、沧州农科院合作承担国家公益性绿肥项目、玉米大豆间作,核心示范区面积达1000亩。截至目前,辐射、带动面积已达12000亩,直接联系、服务周边农户已超过1600户。
基地主动接受各级科协的工作指导,定期向各级科协组织汇报工作、积极参加科协组织的“送科技下乡”、“科普日宣传”活动外,始终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的科普知识宣传、科技示范推广和科学素质提升工作。通过有效的科技宣传、技能培训手段,开展适合农村、贴近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一是利用春冬农闲季节举办培训班和农业科技讲座,几年来共举办培训班、讲座69场次,受训农民12000人次。二是利用基地直接联系农户的自身优势,生产季节直接组织农民参观、学习、交流种植技术和经验,或由基地技术人员直接面向农民普及科技知识、传授种植技术。几年时间,基地自主办班 32场次,培训农民8600人次,无偿向农民发放科普资料32000余份,基地技术辐射、示范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农民科技致富技能显著提高。
基地积极秉承“为农民服务、为农村经济服务”的宗旨,努力传承公益性、服务性的传统奉献精神,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栽培种植技术模式,即玉米标准化双株定位高产栽培技术及大豆精量播种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采用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的标准化、集约化种植模式,不仅无偿为农民提供玉米大豆种子,还免费进行播种、施药、收获。极大调动了农民学习、接纳先进科学技术的热情,基地扩张规模和农户收益水平迅速提高。
基地常年与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资源环境研究所、粮油作物研究所、沧州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单位联系,承担沧州市农业局、泊头市农业局、泊头市农业开发办公室的多项粮食优质高产示范推广项目。几年来,通过基地向农民示范推广新品种15个,组织农民推广新技术16项,实现了种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科学化、规范化使用,为粮食优质高效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其中,基地专项承担的玉米大豆间作国家公益性项目通过保护性耕作方式,合理利用土地空间,有效改良土壤结构,保护农业生态的作用逐渐显现,同时也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初步统计,帮助农民降低投入,节肥、节水30%。增产粮食20%,增加效益30%。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在加强核心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基地还注重将高效种植技术向其他适宜区扩展,例如:四营乡凌屯村3户农民承包耕地100亩,实施辣椒玉米间作,比单一种植玉米增收12万元。几年来辣椒玉米间作每亩纯收入一直保持在3000元以上;四营乡大赵屯村连续3年采用玉米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累计推广种植面积3480亩,平均每亩增产玉米212斤,全村增产玉米约110万斤;泊头市西辛店乡宋庄村采用辣椒玉米间作、玉米标准化(双株定位)高产栽培、玉米大豆间作三项技术,连续4年年均增收18—20万元;肃宁县城关镇冯庄村用玉米标准化(双株定位)高产栽培技术,全村玉米平均增产15%;沧县元东农研会推广玉米标准化(双株定位)高产栽培技术,推广面积2860亩,比传统种植玉米增产19%;天津市蓟县上仓镇八营村的李新承包800亩耕地,用玉米标准化(双株定位)高产栽培技术,年总增产玉米21万多斤。目前尝试实施玉米大豆间作,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均增长20%以上。枣强宫科委播种双株玉米800亩,平均每亩增长230斤。5年来,基地的4项粮食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已由河北电视台、河北省农业厅、河北科技报、河北农民报、沧州日报、沧州电视台、泊头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宣传推广。示范推广范围已扩展到河北、天津、山东、河南、4省(市)的17个县(市、区)的乡、村。
基地的科普知识宣传和农技推广工作得到了各级科协组织和泊头市委市政府、四营乡党委政府的关注和支持,相关领导多次到基地指导工作。几年间泊头市政府每年都组织两次乡村干部带领种植户到基地观摩学习,引进基地的种植模式和管理技术。对基地组织的重大活动,泊头市四套班子的领导、四营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均给予一定的支持。泊头电视台、沧州日报对基地的科普工作、先进技术和涌现的高产高效典型均进行了全面、及时报道。
协会的工作得到各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认可。协会2008年被泊头市科协、沧州市科协评为先进农技协; 2008-2010年被河北省科协授予河北省百强农技协称号;2010年被中国科协、国家财政部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先进农技协;2011-2013年河北省科协授予省级先进农技协称号。
协会今后工作计划:
1、努力进行科普知识宣传和农技推广活动,以普及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种植技术、提升农村人口素质为抓手,更加积极主动的接受各级科协的工作指导,按照各级科协组织的工作部署,认真完成科协交办的工作,高擎科普惠农旗帜,引领更多农民科技致富。
2、加强协会自身建设,强化制度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努力将协会建设成为科普设施和科教培训工作争创一流的协会。
3、进一步做好新型、先进实用技术模式研发和农民致富技能培训。
4、协会一如既往的向农民推广玉米标准化双株定位高产栽培技术,这项技术协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简单易行的实用种植技术。协会一直向广大农民承诺,无偿向广大种户提供技术资料和技术服务。我国玉米的种植面积在约有4亿亩,协会的奋斗目标让农民增收400亿斤粮食。
今后在各级科协组织的支持指导下,基地成员将同心协力,团结奋进,为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带领农民科技致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再做新贡献。
基地展牌
协会技术人员为农民讲解辣椒超高产种植模式技术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