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郎溪县家庭农场协会--让家庭农场创造美好生活
郎溪县位于皖东南,邻苏近浙。全县总面积1105平方公里,辖7镇2乡2个省级开发区,户籍人口34万。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84亿元,财政收入15.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4.8∶64.3∶20.9。2012年全县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5家,农产品加工产值40亿元。农业规模经营流转土地21.2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7.2%。农民人均纯收入7645元。
经济社会的发展,助推了我县家庭农场的兴起,在一批农场主的积极响应下,我们因势组建了“郎溪县家庭农场协会”。经县民政局批准,2009年2月正式成立。几年来,家庭农场这种生产经营形式已逐步被广泛重视和得到推广,形成了产业类型多样、主导产业突出、配套政策完善、农民自主创业、政府扶持与协会服务相结合的特点,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正是这种良好的氛围,协会各项工作也得到了各级部门和广大农民的认可,先后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2010年获宣城市示范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011年获宣城市农技协先进集体、2012年3月获安徽省农技协先进集体、6月获全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先进单位。
协会会员也由最初成立时的50个发展到如今的158个。
一、协会工作的运行情况
协会工作的宗旨:互惠互助、共同致富,组织协调、科学发展。
协会工作的定位:做为家庭农场与家庭农场之间、家庭农场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协会始终坚持为农服务是唯一追求,农场主是协会的主体,协会是农场主利益的维护者。
协会工作的总体思路:依托农技协等科技部门开展科普宣传和技术服务;合作金融部门创新金融服务;助推农业和财政等部门争取更多政策扶持;联合供销等部门搭建市场服务平台;借助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水平提升;开展对外交流不断吸取先进理念;组织会员联动开展生产经营互助。
在各级科协、农技协的指导和关心下,协会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利用媒体广泛宣传。协会自成立后,一是创建了“郎溪县家庭农场协会网”,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和网上营销平台。如供求信息、会员风采、农事时报、农民创业、农业论坛和现代农业等栏目,引导和支持家庭农场不断发展壮大。协会每年都积极参与全国科技周、科普日及科技下乡活动。二是积极利用报刊电视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2009年3月23日《宣城日报》发表了“为了大地的丰收——探访郎溪县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一文(此文获2009年度安徽省经济好新闻三等奖);2010年10月29日《宣城日报》发表了“不是网上虚拟,而是真实再现——家庭农场遍布郎川大地”一文,再次肯定了家庭农场这种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所具有的生命力(此文稿获2010年度安徽省好新闻二等奖)。2011年11月22日《安徽日报农村版》头版头条发表了“郎溪激励农民办家庭农场——引导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带动农家收入倍增”一文。
协会通过利用媒体广泛宣传,扩大了郎溪县家庭农场的影响,被农业部确定全国家庭农场五种模式之一,且最被看好。在今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更引来了一个宣传高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安徽电视台、安徽日报、宣城电视台、宣城日报、广州日报等主流媒体先后多次给予高度关注和大篇幅的系列报道。
这些媒体的宣传,不仅扩大了我县家庭农场的影响,同时又推动了我县家庭农场的发展。
2、依托农技协开展科普宣传和服务。协会自成立以来在上级部门特别是农技协的支持下,有效的开展了各类服务工作。一是开展科技帮扶。积极与县农业部门进行协调,组织了50多名农业技术干部与家庭农场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全面指导家庭农场的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二是通过培训提升农场主的生产经营水平。几年来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158期,受训人员达6320人次,开展科普讲座22期,听讲人员达1760人次。协会还组织了来自全县的 300 多位家庭农场主、种田能手等分三批先后到外地参观学习。开展农场主创业培训,邀请安徽农业大学、宣城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进行授课。三是积极推动家庭农场做好注册登记。2012年底协会与县工商局联系,就家庭农场的全面注册登记达成了一致,今年在县政府的重视和县农业部门的支持下,全县家庭农场进行了注册登记。通过注册登记明确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有效开展各种经营活动,更好的享受各种政策支持。
3、合作金融等部门创新服务方式。2011年5月27日,郎溪新华村镇银行、郎溪县家庭农场协会在新华村镇银行会议室联合召开了助农扶农座谈会。今年,经协会与新华镇银行共同协商,为推动我县家庭农场的发展,解决家庭农场发展中的资金制约瓶颈,郎溪县新华村镇银行量身定做,用最便捷、最贴心的为农服务方式践行“服务三农、追求卓越”的宗旨,专门打造了“家庭农场贷款”品种,为我县广大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资金扶持。
2013年3月29日上午,郎溪县新华村镇银行与郎溪县家庭农场协会第二次银农对接会在乾坤大酒店会议中心举行。家庭农场协会理事会成员、60名农场主会员、新华村镇银行负责人及部分工作人员出席会议。会上,农场主们与新华村镇银行进行了互动,了解贷款业务。郎溪县新华村镇银行与郎溪县家庭农场协会签订了贷款合作协议。
6月6日,召开了协会理事会扩大会议暨协会与银行对接座谈会,进一步密切协会与银行的关系,吸收新华村镇银行为会员单位、副行长为协会副会长。
9月11日上午,在郎溪县新华村镇银行,召开了郎溪县家庭农场“易富贷”启动仪式会议,郎溪县人民银行专门拿出2500万元指标专项用于家庭农场贷款等等。
10-11月先后多次与县供销社商谈,将吸收其为会员单位,共同搭建市场服务平台。
4、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和对外交流。协会于2008年开始筹备成立,为了做好工作,于2008年5月29日组织召开了全县家庭农场建设研讨暨现场会,积极开展对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的研究,邀请了各乡镇分管农业乡镇长、部分家庭农场主参加会议,特邀了宣城市农业专家、市农技中心主任王齐年应邀到会指导。会上,绿丰家庭农场主严虎作了“家庭农场前景广阔”的典型发言,协会会长陈金宝介绍了郎溪县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等情况。
为进一步研究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日前已与中国农科院、武汉大学等科研院校部门进行了对接。
今年11月5-9日参加了第二十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和“中外农民创业论坛”,县绿丰家庭农场主、协会秘书长严虎作了“家庭农场——我的创业梦想”的演讲。论坛期间与台一集团董事长张国祯先生达成了交流合作意向。
论文《兴办家庭农场,助推现代农业的发展》发表于《中国农技推广》2011年第十期,《郎溪县家庭农场12年的探索与思考》发表于《中国农业信息》2013年第7期。
5、组织会员联动开展生产经营互助。一是以身示范推动发展。如协会秘书长、党支部书记、共产党员严虎同志,在自有家庭农场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更是把科技培训、咨询服务和示范带动作为最大的事业,近三年来,他自费举办田间农民培训班10多期,受训者达14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000多份。二是服务一方致富一片。如共产党员、紫金山家庭农场主陈锁伢同志在自己发展的同时,将自己承包的100亩良田无偿地转让给贫困户李茂胜,帮他制定黄豆、油菜、水稻的种植模式,一举脱贫致富等等。三是合力发展形成产业。如正斌家庭农场主赖正斌,其自是不仅是有名的甲鱼养殖大户,还带动全村32户养殖甲鱼。他是技术指导员,所有大棚甲鱼的日常养殖技术及疫病防治都由他指导;他是经纪人,由他组织在上海市铜川路水产批发市场设有销售处负责销售全村的甲鱼。目前全村共有100多个甲鱼养殖温棚,数百亩外塘水面,年产甲鱼近300万斤,形成了甲鱼产业村,今年还上了中央电视台每日农经的专题节目。
二、协会工作的主要成效
通过完善服务体制,创新服务制,协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助推了政府及部门的高度重视。随着家庭农场影响的日益扩大,得到了上级部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农业部、中国农技协、省财政厅、省科协、省农技协、省农委先后多次来郎溪县进行调研。郎溪县县委书记、县长等主要领导亲临协会调研指导工作。
郎溪县委、县政府更是高度重视家庭农场发展,一是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促进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工作领导组”。出台了《关于促进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郎溪县家庭农场认定办法(试行)》和《郎溪县工商局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实施细则》。县财政每年预算内安排1000万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000万元用于支持家庭农场发展;明确各类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简化登记手续、放宽登记条件、免收登记规费,推动家庭农场有序发展。二是开展评比表彰。对规模适度、经营效益好、示范效果明显的家庭农场予以表彰,树立典型,示范带动。自2009年以来,全县共评选示范家庭农场70个,发放奖励资金26.2万元,达到了“奖励一个,带动一片”的示范效果。形成了一批示范型家庭农场,在全县家庭农场的发展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三是项目支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小农水、育秧工厂等涉农项目向示范家庭农场倾斜,不断提高示范家庭农场的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条件。2009年以来,共在全县优选了40个家庭农场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累计投入资金710万元。连续三年争取信息化建设项目资金22.5万元,用于20个家庭农场信息化建设,通过配置电脑等办公设备和农业信息化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家庭农场主的农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2、成就了一批农场主。协会始终以“扎根农业无怨无悔,服务三农无私奉献”为准则,以身示范,助推发展,倾心尽力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如协会秘书长、党支部书记严虎同志2001年6月租赁十字铺茶业总公司七分场农田,占地面积100多亩、其中耕地面积90亩,实行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他不仅在新材料引进、新品种研究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更是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从2001年我县工商注册登记的第一家家庭农场“绿丰家庭农场”算起,郎溪县家庭农场已历经了12年的探索和发展,目前全县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有440户,其中粮油生产类166户,水产养殖类66户,畜禽养殖类55户,苗木花卉生产类60户,茶叶生产类36户,烟叶生产类45户,蔬菜水果类12户。从规模上看,平均223亩/户,其中自有土地占3%,租赁土地占97%。从经营收入上看,据对2012年216个家庭农场调查,人均纯收入28910元,是当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倍。
家庭农场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县农业生产发展,有效推动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3、破解家庭农场发展中资金瓶颈问题。针对家庭农场融资难的问题,协会积极为家庭农发展协调银行贷款,2009年协会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郎溪支行召开了联席会议,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金融服务活动的通知》,2010年共为家庭农场发放贷款402万元。2011年协会与郎溪新华村镇银行联合召开了助农扶农座谈会,达成了为家庭农场开展经营服务的长效合作机制,2012年为家农场贷款1000多万元。
今年1-10月,郎溪县新华村镇银行累计为345户家庭农场贷款3148万元。
4、让家庭农场创造美好生活。家庭农场的发展,成就了黄土地上的新职业——黄领。
“白领”、“蓝领”……人们对这些职业阶层的称谓,也许能耳熟能详。然而,当“黄领”和你不期而遇时,你可能会感到陌生,但却让你眼前一亮,因为他们不仅构成现代农业的稳定生产经营主体,更是已成为充满绿色生机的新职业阶层,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潇洒“黄领”——袁正亮。袁正亮是十字镇土生土长的庄稼人。2002年,三峡移民到十字镇以后,纷纷忙于经商或到企业上班,没时间没精力没念想去管理水田。袁正亮“急中生智”,便与移民们签订了承包402亩荒芜水田的协议,正是这些有“生金”的土地让他淘到了“第一桶金”。如今已实现种植、收割、仓储、销售的机械化。
袁正亮在“精耕细作”的同时,已向“多种经营”转型升级,不但搞起了“育秧工厂”、“立体生态养殖”,还办起了农村幼儿园。“过去我们累完农忙还要拎着蛇皮袋去打工,如今每逢农闲我们就挎着皮包开着小车去旅行。”袁正亮透露,农闲时他喜欢摆弄花卉、上网看书,每年还带上老婆孩子“自驾游”。
袁正亮这个形象的“华丽转身”,准确地表现了富裕起来的农民生活方式正发生着积极的变革。如果说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出现,解决的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那么家庭农场的出现解决的不仅是物质,还有生产方式的提升、生活方式的转变、精神生活的追求!
父子“黄领”——王文桃王召军。儿子王召军甘当“黄领”,得先从他的父亲王文桃说起。老王利用多年从事机械收割所积累的原始资本,创办了桃莲家庭农场,主营种殖,兼营养殖,年收入40万元左右。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2009年王召军辞去城市的工作,回到飞鲤镇塘埂村子承父业。王召军说:“在城市挣钱并不容易,还要承受城市人看我们打工仔的异样眼光,与其在城里畏畏缩缩做‘蓝领’,不如回家堂堂正正当‘黄领’。”
有了儿子做得力助手,王文桃如虎添翼。王召军不但善于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让农场获得了县里的“科技示范户”,还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父亲也因此被评为省级“农民创业带头人”。王召军还腼腆地透露,自己现在已找到了心仪的未婚妻。
王文桃、王召军父子“黄领”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农业后继有人的曙光,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种田能致富、种田有尊严”才能吸引更多的王召军“凤还巢”。当然,父子“黄领”不会凭空衍生,这需要农民自己不断探寻好的经营模式,更需要中央和地方播洒“阳光雨露”。唯如此,“三农”的发展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这样的事例很多很多,有从白领、蓝领到黄领的华丽转型,有从兵营到乡村的战地转移,有从外出打工到回乡创业的致富之路……
如今,在金黄色的郎川大地上,已有越来越多的“黄领”人,正在耕耘金黄色的未来。而这“色彩”,正是实现绚丽“中国梦”的底色!
乡村让生活更美丽,农场让生活更美好!
三、协会的下一步重点工作
美好的未来,是我们勇于奉献辛勤工作的动力源。协会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一是完善会员间的生产互助模式。探索会员间合作新模式。包括生产互助、经营互助、资金互助和贷款担保互助等家庭农场互助模式。拟成立家庭农场综合信息服务中心。
二是提升农场主的管理水平。以家庭农场为单元,强化管理,做到农场经营的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重点突出成本核算、生产记录等。
三是探索农场产品的直销模式。协会计划以“上连市场,下连基地”的形式,积极开展农产品“农场生产-家庭加工—市场销售”的直销连锁模式,做到产品品牌化、效益最大化。协会已与中国绿色农业服务联盟进行对接,作为其家庭农场产品基地。
四是让协会成为农场主之家。小农场大事业,靠组织谋发展。在农技协的指导和关爱下,作为协会,我们协会将紧扣中央1号文件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把家庭农场这种新型经营主体做实做好,把小农场合力做强做大。
协会会员大会暨创业培训讲座
协会组织的银农对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