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各地动态

黑龙江省萝北县农联水稻协会--“农技推广中心+协会+合作社”打造升级版农技协

2019-03-04
【字体:       打印

萝北县农联水稻协会成立于2007年,由县农技推广中心推广站站长、推广研究员郭桂荣发起成立。经过8年的不懈探索和实践,农联水稻协会不断发展壮大,由最初服务农民个体会员的单一协会,发展成为拥有近千名会员覆盖县域内3乡、5镇、63个村屯,外加5个国营农场、82个作业区水稻专业大户、水稻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跨区域、复合型升级版农技协(“农技中心+协会+合作社”),服务领域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覆盖水稻生产育苗、插秧、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实现“保姆式”全程服务;服务方式从过去单一技术咨询到现在的技术咨询与物化科技支撑并重,切实为农民量身打造良种、化肥、农药加技术咨询的“套餐式服务”,年创经济效益110万元,实现了协会、合作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互促共赢,力促“三个升级”、强化“一个联合”。

一、创新成立农技协,建农民自己的“科技之家”

2007年以前,全县还没有农技协,只有县农技推广中心一家在唱“独角戏”。时任县农技推广站站长的郭桂荣在深入乡村农户、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咨询服务的过程中,直面了许多不法商家坑农害农的典型案例,如:2005年,团结镇常红村的申秀文、赵强因为买到了假农药,致使家中10公顷水稻苗发生恶苗病面临绝产,就在他们求助无门、几近绝望的时候,是郭桂荣站了出来,靠科技维权,戳穿了不法商家的推诿抵赖,最终挽回了全部损失。从此,郭桂荣名声鹊起,水稻种植户凡是在技术方面遇到难题都打电话向她求助,她一律有求必应,人送外号“农技大姐”。面对当时县推广中心一家唱“独角戏”、乡镇农技站“势单力孤”、村级农技队伍“人才匮乏”的行政推广体系现状,她在反思一个问题,农民对科技的渴望是那么的迫切,他们需要的不仅是政府的科技服务,更需要的是拥有一个农民自己的“科技之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农民和政府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打通为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于是,她把成立农联水稻协会的想法向中心领导作了汇报,得到全力支持。

2007年春天,在县科协、农委、民政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萝北县农联水稻协会正式注册成立,县农技推广中心为协会配备专业技术人员12人,水稻种植户纷纷入会,当年就发展会员240人,带动农户1500户;建立水稻生产示范基地3 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个;示范推广水稻优化施肥技术、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等种植新技术19项,示范推广新品种 20个;技术服务覆盖 1乡、4镇、43个村屯,实现农业增产7500万斤,同比增长 8 %,促进农民增收11250 万元,彰显了协会科技服务在推动农民增收致富进程中的巨大作用。

二、 在会员发展上坚持与时俱进,力促服务对象升级

从成立之初单一的农技协到现在“农技中心+协会+合作社”的升级版,农联水稻协会坚持与时俱进,在会员发展上实施“两步走”战略,推动服务对象不断升级。

一是在建会初期,发展会员重点以水田乡镇水稻种植大户和培养村级农民技术员为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协会首先从解决传统施肥方式导致水稻前期营养生长过旺,田间过早郁闭、感病、倒伏,出米率低等问题入手,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与会员结对搞“水稻优化施肥”技术承包,“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平均每名技术人员与20多名会员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经过一年的技术承包实践,“水稻优化施肥”前氮后移技术,彻底解决了原来稻作中“氮过量,施用时期不和理,磷、钾元素比例失衡”等问题,成功开辟了降氮增钾的水稻配套施肥新纪元,平均公顷增收稻谷1吨左右,千粒重增加1-2克,减少氮肥的使用量20%,结实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协会不仅成功叫响了“技术承包”服务品牌,而且还培养了一批农民技术员,让入会的农民尝到了甜头,从而以星火燎原之势带动了更多农民入会。

二是面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新形势,协会坚持与时俱进,在会员发展上及时调整战略,把重点放到了农民水稻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水稻育秧基地上,实现了由个体会员向单位会员的转变,技术服务也由过去的“点”对“点”向如今的“点”对“面”转变。目前,农联水稻协会拥有专业技术人员 28人,会员总数近千人,其中:水稻专业大户560多户、家庭农场16个、水稻专业合作社 5个、水稻标准化育秧基地110个;指导建立水稻智能催芽车间43个、水稻育秧大棚7600个;累计示范推广水稻种植新技术40项,示范推广新品种64个,技术服务不仅覆盖县域内3乡、5镇、63个村屯,还辐射到周边5个国营农场、82个作业区,实现农业增产16800万斤,增产幅度达11 %;促进农民增收26040万元。

三、在服务领域上顺应“三农”要求,力促服务过程升级

农联水稻协会成立以来,服务领域逐步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基地集中大棚育秧和水稻智能化催芽车间等设施农业,不断提高水稻生产的科技含量,技术服务覆盖水稻生产育苗、插秧、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实现了“保姆式”全程服务。

一是在产前环节重点突出水稻种植新技术的培训。每年冬春季节,协会主动承接县科协和县农技推广中心下达的“科普之冬”培训任务,通过采取“请上来”集中培训,聘请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为农民技术员、合作社(协会)领办人、种植大户进行讲课辅导,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和“田秀才”;组织协会农技人员“走下去”,深入乡村、农户举办“科普流动课堂”,围绕水稻产业化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采取“点餐式”、“小班化”和现场咨询、分户指导、观摩交流、在电视台开辟“农技讲堂”节目等方式,多层面开展科普之冬系列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确保了户户都有科技“明白纸”、家家都有种田“明白人”。尤其是近几年来,农联水稻协会共组织开展各类农业科普宣传、技术咨询400多次,举办水稻生产现场培训会60多场,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300多期,培训农民5万多人次。

二是在产中环节重点突出水稻大棚育秧的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每年的3月中旬到5月上旬,是农联水稻协会专家技术团队最忙的时候,在办公室根本看不到他们的身影,每天奔波在全县110个水稻育秧基地之间,在7600个育秧大棚里和农民“面对面”,对水稻育苗进行“保姆式”全程服务。20144月中下旬,萝北县遇到了气象史上前所未有的回暖快的极端天气,水稻苗床播种后农民们不知道及时通风,这下急坏了会长郭桂荣。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她,对于水稻苗期来讲“低温得病,高温要命”,她带领协会的农技人员不分白天黑夜地一个棚一个棚地查看苗情,逐户指导通风降温;五月上旬又遇到空前的低温,五一才穿半截袖、没过两天不得不穿羽绒服,这种“过山车”式的极端气候给全省水稻秧苗生长造成很大威胁。由于协会技术团队指导农户有力,及时打药防治并督促马上移栽本田,使全县水稻秧苗生理性青枯病得到有效控制,没有发生大面积爆发,为全县水稻生产再夺历史性丰收年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

三是在产后环节重点突出水稻田间管理和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几年来,协会创新探索出了“专家问诊把脉指导、农技人员技术承包、农民技术员全程监督”的农技推广新模式,得到省市农业专家们的高度评价与认可。每年水稻育苗结束后,会长郭桂荣就带领协会技术团队,结合新技术项目的示范推广,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谁家的水深了,谁家该打药了,谁家又该补水了,谁家又该追肥了,区域内的地块没有他们不知道的;会长郭桂荣的手机更是堪称协会惠农服务热线,全天24小时开机,从春天水稻育苗开始每天早上3点后便响个不停,因为农民们最怕打不通她的电话,而郭会长也最担心农民有问题不及时问,每年她和协会的技术团队平均下乡时间在200天以上。2009年是一个多年不遇的低温寡照年,对水稻生长极为不利。但是,会长郭桂荣主持的水稻优化施肥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却增产效果显著,省水稻专家亲自来测产,平均每公顷增收稻谷1.3吨。经历了这一年,全县农民科技意识整体得到提升,目前全县这两项技术的推广普及率达到95%以上,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在服务方式上想农民之所想,力促服务手段升级

经过几年辛勤的努力,农联水稻水稻协会技术服务品牌在县域内叫响,“有事找协会、有难题问老郭”已成为全县水稻种植户的口头禅,因为农民对协会满意、对郭会长信赖。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不仅仅满足于协会优质的技术咨询服务,而是渴望协会能够提供更多“套餐式”的物化服务。究其原因是当年县生产资料公司在企业改制时破产解体,农资市场全部改为个体经营,鱼龙混杂,假化肥、假种子、假农药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曾经买到过假农资的会员申秀文、赵强至今心有余悸。会员们经常和郭会长讲,“郭老师,虽然你人厚道、技术好、经验多,给我们种地把脉准、开方实,但是我们却摸不准买谁家的农资不上当受骗。不如协会自己办一个农资经营店,为大家伙提供放心肥、良心药,我们用着也放心”。面对农民一双双渴望的眼睛,郭会长内心很纠结:一是经营农资超出了协会经营范围;二是自己是县农技推广站站长,有领导干部经商办企业的嫌疑。当她把自己的苦恼向中心领导说了以后,中心领导不仅不反对,反而鼓励支持她要敢试、敢冒,把这件事情做成。超出协会经营范围不要紧,协会可以领办注册农联水稻合作社,中心全体人员集资入股,并提供经营场地,做协会的坚强后盾。

在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春天,协会领办的农联水稻专业合作社正式注册成立,推动协会服务方式从技术咨询服务朝着物化科技支撑方向转变。凤凰涅,从此农联水稻协会不再是单一的农技协,华丽转身变成了“农技中心+协会+合作社”跨区域、复合型升级版农技协。通过为农民量身打造良种、化肥、农药加技术承包的“套餐式服务”,每年为农民会员以优惠价格提供优质水稻良种700吨,放心农药、化肥 9500吨,协会年实现经济效益110余万元,为协会更好地服务农民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实现了合作社、协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互促共赢。

四、强化大联合、大协作,努力构建农村科普新格局

农联水稻协会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承为“三农”服务的宗旨,以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为己任,努力构建大联合、大协作的农村科普工作新格局。

一是“外引内联”,不断加强与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和县内农业科技单位联合与协作。通过“请上来”集中培训,先后聘请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刘元英、罗胜国、彭显龙,省农科院研究员张凤明、潘国军、矫江,佳木斯水稻所专家郑一方、张敬涛、谢宝胜,以及韩国水稻专家崔正一等25位专家学者到萝北讲学培训,累计举办培训班 55期,培训农民技术骨干6000 多人次;“走出去”开阔视野,先后组织农民到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七星农场、佳木斯水稻所等地参观学习近90余次,参加人数达1900多人次,真正实现了农民科技意识的整体提升。

二是强化协会与县农技推广中心和农科所合作,不断促进新科技成果转化。几年来,协会累计推广水稻种植新技术80余项、示范推广新品种220个,其中:《水稻前氮后移优化施肥技术》、《水稻大棚综合利用技术》、《水稻优质品种推广技术》等三项科技成果荣获农业部丰收奖;《水稻优化施肥》技术,荣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前氮后移》、《水稻高产栽培技术集成》、《大豆窄行密植》、《粘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分别荣获省农委丰收计划一等奖。

三是积极参加县科协组织开展的科普之冬、科普流动课堂、科普大集、科普日、科普月等系列科普活动。累计举办科普流动课堂 510次,参加科普大集、科技周、科普月等系列科普活动120余次,承办全县农业金秋博览会8次,累计开展农业技术咨询服35000余人次,培训农民15 万人次,发放农业科技“明白纸”、科普图书等技术资料20余万份。

辛勤的耕耘,换来了丰硕的回报。农联水稻协会多次获得市、县科普之冬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2年被国家科协、财政部评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会长郭桂荣也多次被国家和省市县授予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科技致富带头人、领军人物、十佳敬业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0年郭桂荣又荣获省政府特殊津贴,20111226日,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2014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协会承办第二十六届“科技之冬”培训班

 

协会会长在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