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富锦市大华马铃薯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为农技协发展聚集能量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应运而生在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目前农技协已经在富锦市形成了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相关部门服务到位,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协会自身运作规范的良好态势。
富锦市大华马铃薯专业技术协会正是这些协会中的佼佼者,协会成立于2008年,是一个集技术普及、科技推广、科技研究、人才培训、物质供应、产品销售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拥有科研综合办公楼2700平方米,由法人孙晓雨和13户股东自发成立组建,股金330万元,固定资产已达到5300万元,吸纳社员1524户,遍及富锦市11个镇(区),同时辐射到同江、双鸭山、绥滨、建三江、红兴隆等市县、农场。
几年来,在市科协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指导下,协会以“科普惠农兴村”为主要宗旨,以“协会+基地+农户”为组织形式,以技术推广、人才培训、物质供应、市场开发为主要内容,立足本村,带动全镇,辐射全市,建立了一个专业性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马铃薯科普服务体系,带动了区域内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富锦市一支重要的农技社会化推广服务队伍。
一、依托科技力量,加强自身发展
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作为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主经营的组织,要长期生存,巩固壮大,就必须在争取外力扶持的同时,走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壮大的路子。协会成立以来,始终牢记自身的职责定位,始终把技术引进、技术推广、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作为生存之本。
在市科协的联系帮助下,与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海沦市第一良种场、辽宁省本溪市马铃薯研究所等各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固的科技合作关系,引进马铃薯新品种。为协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国家商标总局申请注册了“锦薯”商标,品牌的效应给协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且,主动邀请同东北农业大学校会联合,使该协会成为了佳木斯东部地区唯一东北农业大学马铃薯试验实习基地,依托东北农业大学的技术支撑,自繁脱毒种薯8000余亩,以订单形式销售到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东、河北等地。协会为了把产业做大做强,力争打造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最大的马铃薯深加工基地,延伸马铃薯产业链条,与绥化连科粉业合资办厂,投资5000万元建设马铃薯传统粉制品及深加工项目,年加工马铃薯10万吨,生产精制淀粉1.3万吨,传统粉制品3000吨,实现产值8600万元,利润1900万元,解决就业100余人,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通过几年的发展,协会现已有员工60余名,其中高级技术师10名,优秀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50名。协会组织机构健全,岗位责任制明确,现已制定各类规章制度20项。同时,十分注重会员的思想教育,在富锦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第一个建立了党支部,并聘用了一名在乡镇党委担任过重要职务,懂科普知识、会管理的农艺师担任支部书记,及时传达科普惠农知识和党的方针政策,经常性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和培训。
二、加大宣传培训,拓宽科技服务能力
在科技攻关方面,企业具有先进的组织培养、病毒检测等设备,可进行各类品种(系)试验和高产攻关;在科普生产示范方面,在大榆树镇向阳村、吉祥村两个村进行连片种植、规模化繁种,落实科普示范基地9500亩(向阳村5000亩,吉祥村4500亩),其中原种生产基地2000亩,原种总产量可达3000吨;良种生产基地7500亩,良种总产量可达1.3万吨。实现了种苗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在种薯储存方面,拥有现代化马铃薯种子储存库2000平方米,储存种薯5000吨以上,保鲜期可达一年以上;在种薯营销方面,已形成了以黑龙江省为核心,辐射吉林、辽宁、内蒙古、山东、河北等地的网状式销售格局。通过与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生物技术职业学院等科研院校合作,脱毒技术已达到了国际五级生产繁殖体系标准,并具备了生产脱毒种苗、微型薯粒、原种、良种的能力。
同时,协会在市科协的指导下利用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科普之冬的有利时机,积极宣传农业新知识、新技术,采用科技大集,多层次举办培训班,通过电视讲座、录像、典型宣传、印发资料等方式进行培训。几年来,累计办班200余场次,培训农民3万余人次,发送优质栽培技术手册30万余册,印发品牌彩色图片10万余本,发放VCD光盘2万张,无偿提供各种科技服务。此外,还多次聘请专家培训技术员和农户,使农户的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如黑龙江省富锦市大榆树镇隆川村村民杨培国多次参加培训,技术提高很快,目前,他带动本村30多户农民走向了小康之路。在市科协的引领下,协会先后获得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黑龙江省“省级民营科技企业”,佳木斯市第二十五届、第二十六届科普之冬先进集体,富锦市农村科普示范基地,连年被评为佳木斯市、富锦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三、重视为民服务,增强协会吸引力
协会在强化自身建设,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的同时,还把为民服务作为增强协会组织吸引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帮助农民解决种薯及销售难的问题,使更多的农民自觉地加入到了协会。为了带动农户发展马铃薯产业,协会采取了一系列便民措施:一是派出技术人员免费上门为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二是定期组织协会成员进行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三是示范基地免费让前来学习的农户进行参观学习。
协会所在的富锦市大榆树镇华胜村,一直有着种植马铃薯的传统,有的农户甚至种十几公顷,少的农户一般也有几亩,但由于缺少优质种薯,栽培技术落后,马铃薯的品质逐年下降,病毒病严重,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经济效益在逐年降低。面对这一问题,协会成立之初,理事长孙晓雨多次上东北农业大学、海沦市第一良种场、辽宁省本溪市马铃薯研究所及黑龙江省生物技术职业学院等各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咨询,引进马铃薯新品种。经过几年的发展,这些科研院所已与协会建立了长期业务联系,有些专家已被协会常期聘请为高级顾问,为种植户解决了种薯难题。在购种方面,每公斤低于市场价格2角钱供给会员,仅此一项就可节约资金25万元,另外,还提供化肥、柴油等农用物资,以出厂价卖给会员,可节约资金30万元。在销售方面,企业已跟50多家外地客商建立了稳定的购销关系和服务平台,解决了会员卖薯难的问题,剩下的小薯再以每公斤高于市场5分钱的价格进行收购,用于淀粉、粉条的加工,又可为会员多增加收入50万元。在储藏方面,企业建立了850平方米的现代化越冬库一栋,储存量达1000吨左右,解决了储存种薯越冬难的问题。会员普遍反映,有协会做依托,我们只管放心大胆生产就行了,剩余的事协会都给我们包办了,极大的增强了协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富锦市大华马铃薯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靠科技知识的普及应用,闯出了一条资源科学利用,产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一片新天地,靠健全完善的服务,走出了一条农民协会农民办,办好协会为农民的新路子,还靠自身的不断发展,塑造了一个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新形象。
协会牵头举办全市马铃薯专家论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