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各地动态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渔业协会--科普惠农服务先行

2019-03-04
【字体:       打印

大洼县渔业协会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以不断提高当地水产养殖技术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己任,建立服务组织,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功能。十年来,不断探索“公司+协会+科普惠农服务站+农民”的运营模式开展服务。目前,协会拥有会员5200人,建科普惠农服务总站2个,分站30个,带动周边农民2万余户,辐射养殖面积10万余亩,累计增加农民收入超过10亿元,年人均增收3000元。实践证明,这种运营模式带来了良性循环,不仅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也发展壮大了企业,以更大的实力活力,更多更好地服务于农民。

一、心系蟹农,适时成立协会

河蟹养殖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黄金产业”。随着养蟹规模扩大,河蟹产量增加,蟹苗、扣蟹、成蟹价格连年下滑。“养蟹难、卖蟹难”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养蟹业处于风雨飘摇中。

2004年的秋天,扣蟹市场大崩盘,每公斤价格暴跌至5元。这只是往年扣蟹市场最高价每公斤500多元的百分之一。眼看着蟹农小门小户,辛辛苦苦,凑钱养的扣蟹就要血本无归,有的蟹农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此时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选择。“亏得起才能赢得起!”公司领导班子统一认识,研究决定与蟹农签定每公斤12元的保护价回收合同,同时大家兵分四路,调集精兵强组建销售队伍南下江苏、湖北等养蟹地区销售扣蟹,派出专业人员北上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在大水面里放养河蟹,扩大成蟹养殖规模,组织营销人员在北京、沈阳等大型超市集中销售品牌成蟹,发动科技人员开发海参、海蜇的育苗和养殖项目,增加企业创收渠道分担压力。

“四管齐下”的应对策略,不仅使蟹农度过了难关,也给公司带来了相当好的经济效益。2005年春天,喜讯连连,扣蟹价格月月上扬,到5月中旬,每公斤价格已超过30元。此次回收合同的签订让农民重新树立了养蟹的信心,也将公司的形象与信誉牢固地树立在农民的心中。通过这种“订单农业”的方式使农民养蟹致富,也使公司得到持续发展,开创了互利双赢的新局面。但是在这个模式的探索中,我们觉得缺少一个组织,一个有机地将公司与农民连结起来的组织。200510月,在主管部门海洋与渔业局、科协的协调指导下,依托公司成立了以蟹农为主体的大洼县渔业协会,注册会员135人,从此确立了“公司+协会+农民”的运营模式。在协会组织的保障下,公司与蟹农签定养殖回收合同,发展“订单农业”,春季将公司优质生态蟹苗提供给蟹农,蟹农养成扣蟹,秋季公司以保护价回收,在基地越冬后销售。协会的成立,加强了对农民的产供销一体化服务,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沟通信息的能力,共同抵御了市场风险。协会的工作也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的认可,会员数量迅速增加,组织日益壮大,到目前注册会员已发展到5200人。

二、科技引领,壮大协会实力

协会以公司为依托,在国内首创了稻田养蟹、河蟹生态育苗、海蜇工厂化育苗等项技术,获得多项国家、省市级科研成果、发明专利。河蟹、海蜇、美洲帘蛤、文蛤、毛蚶等种类的优质苗种生产上已经处于国内的领军地位。公司先后被认定为辽宁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高新科技企业、公司“东”牌商标被授予全国驰名商标。协会以研发中心为平台,与多个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合,在河蟹新品种选育及育苗养殖、海蜇育苗养殖、滩涂贝类增养殖等方面取得了20项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为了给省、市政府提出的“养大蟹”目标提供强力的技术支撑,改善种质质量,协会与挪威专家合作进行河蟹高级群体选育项目,通过十年的努力,培育出我国第一个河蟹国审新品种“光合1号”,平均体重和生长速度比一般河蟹分别提高了21%11%现已在我国北方地区推广。此成果的取得,开创了河蟹品种选育的先河,必将为解决限制河蟹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带动河蟹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建站普惠,服务更多农民

“公司+协会+农民”的运营模式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由于人员、技术及服务水平有限,造成服务缺位,许多好的养殖品种、养殖技术无法推广,农民缺少良种良法,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在农村,还有一些不法商贩用质次价高的苗种和药物、饲料坑害农民。广大农户急需一种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的服务载体为其普及科学而实用的技术,提供优质而放心的服务。

在中国科协、省科协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政策支持下,公司于20095月建立了北方科普惠农服务总站。总站坐落在大洼县境内大洼镇中心地段,特聘全国水产养殖环境首席专家雷衍之教授,全国水生生物知名专家李永函教授,盘锦鱼病防治首席专家王泰山教授常年坐诊,并在站内设置了水质和病害分析检测实验室和水环境改善、水生动物疾病治疗、水产饲料药品供应等几个专项服务柜台,配备先进的分析检测设备,免费为养殖户测定水样并提供技术咨询。这个站被养殖户誉为盘锦水产养殖业的“市医院”,养殖生产旺季,来咨询就诊的养殖户蜂拥而至,服务站门前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科普惠农服务站(以下简称服务站)深得广大农民的欢迎和赞誉,在运营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

一是服务方式更便捷。为了更好更快地服务于农民,服务总站在重点养殖区下设分站和服务点,配备流动服务车。同时开通了网络视频和语音服务系统,一改传统的服务方式,利用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等现代媒体传播信息和技术,形成远程互动,实现便捷高效的沟通与服务。第一,利用移动通讯公司专门开发的信息平台软件,将所有养殖户的信息按养殖种类分类建立客户群,用小喇叭功能,定期和不定期地发送如天气变化提醒、疾病预防、新品种新技术发布、产品供求等信息,让更多的养殖户随时感受到我们提供的服务。第二,利用互联网技术,在QQ上建立客户群,与广大养殖户实现在线聊天,养殖户在家里就能向专家提问,并展示有问题的鱼虾蟹活体标本和水质标本,使专家人未到现场就能做出诊断并及时拿出解决方案。如果遇到疑难杂症或信息平台不能解决的问题,总站就派出流动服务车现场指导。例如,养殖户在扣蟹越冬中出现缺氧等问题,服务站请李永函教授带队出诊并巡讲,及时地查找原因,解决问题。仅去年一年,就帮助养殖户提前发现缺氧越冬面积2200余亩,避免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

二是服务质量更贴心。服务站虽是半公益半赢利性质的服务机构,但根本宗旨是面向农民普及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和技能水平,因此服务站开辟三个平台服务于农民。第一,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平台。几年来面向会员、周边养殖户和基层农技人员开展科技培训,累计培训45场次,受训人员8500多人次。同时,积极参加市、县科协组织的科技下乡、科普之冬、农产品进超市等大型主题活动,累计参加活动15次、制作科普知识宣传展示台12个、出动科普工作人员40多人次、向农民发放实用技术资料810000份(册)、音像资料200套、在活动现场咨询服务5000多人次,举办河蟹养殖技术、鱼病防治展览8次、参观人数3000余人次。另外,标本馆和研发中心常年免费对外开放,供青少年和广大公众观摩、学习和实践,累计接待青少年和公众20多次、受益几千人次。此外,服务站与市电视台合作,制作了河蟹养殖、海蜇养殖、蟹病防治等电视专题片,结合农时循环播放,扩大了普及面。光合网站还专门设立了技术普及专栏,提供各种实用养殖技术和疑难解答,网站年访问量超过2万人次。几年来,服务站利用这个平台共推广水产养殖新品种8个,健康养殖新技术10项。我们自己编写了《北方河蟹养殖新技术》等3本专辑,全国公开发行2.5万册。第二,供求信息交流平台。服务站通过科普视频、移动通讯的小喇叭、电话热线等服务方式,第一时间向会员和广大农民无偿发布水产养殖供求信息,使他们在家门口就能与服务站互动交流,尽情地享受服务站带给他们的益处。仅去年一年,就发送天气变化和应时应季的养殖常识等信息30余次,使3万余人享受到了这种服务。第三,质优价廉的农资供销平台。服务站经营的投入品(如饲料、药品等),从进货渠道上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并以最低的价格让利给会员和广大农民,打破了原有养殖药品经营店暴利销售的局面,让老百姓得到了真正的实惠。仅去年在大洼县,我们的5个站就为农民带来直接优惠100万元,其拉动全域水产投入品价格下降10%,农民受益1200万元。

三是服务范围更广泛。服务站高质量高信誉的服务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充分认可,吸引了更多的会员加入,扩大了公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绝大多数站都获得了较好的效益,给服务人员带来了较高的收益。同时,服务站的迅速发展也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水产科技英才加盟到公司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我们结合人才的实际情况,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让他们迅速成长。公司现有职工540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者180人,占职工总数的33%。这是一支实力雄厚的科技创新团队,也为科普惠农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有了人才的支撑,今年服务站在原有1个北方总站5家分站的基础上,迅速扩大,增设了1个南方总站,25家分站,分布在河北、湖南、安徽、沈阳、大连、丹东等各省市地区,计划两三年内发展分站到500家,成为遍布全国的水产养殖技术和科普惠农服务的主要提供商。

说实话,在科普惠农服务工作实践中,还感到存在着一些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社会各界对这种惠农模式认识不足,支持力度不大。比如,建站过程中经常受到工商、动监、食品药品监督、技术质量监督等部门的多头管理,以至于在证照办理的过程中缺乏理解和支持;二是企业建科普惠农服务站,虽然有经营行为,却是服务站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需要,换个角度其科普惠农的公益性属性需要有关部门给予认定;三是服务站发展不平衡,大多数处于初级阶段。如人才问题、资金问题、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问题、管理问题等。因此建议:各级科协组织要大力呼吁,让社会形成共识,从开办站的相关手续办理、人才安置政策、资金项目扶持、管理指导服务给予相应的支持。让科普惠农服务站这种新型的服务业态能够健康快速地发展。

协会将继续创新服务思路,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建好协会,办好服务站,更好更贴心地服务于广大农民。以“产生态精品,福万户千家”为使命,以成为提供优质水产苗种、食品和技术服务的顶级企业为愿景,坚持不懈,努力拼搏,为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科普惠及千家万户做出积极的更大的贡献。

 

全国水产协作网代表参观协会科普惠农服务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