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各地动态

湖南省慈利县岩泊渡红薯生产加工专业协会--发展红薯产业致富一方百姓

2019-03-04
【字体:       打印

    十几年前,向延勋还是张家界市慈利县岩泊渡镇马公渡村的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而今已成为远近闻名、响当当的大老板,县政协委员、岩泊渡红薯生产与加工协会会长张家界天然食品厂厂长。他被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和“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科技部授予“星火科技致富能人”称号,获得2007年湖南省农业增收奖二等奖。他创办的张家界岩泊渡天然食品厂,是市级龙头企业。领办的慈利县岩泊渡红薯生产加工专业协会因自身转型升级、服务会员成效突出,2010年10月被中国科协、财政部授予“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
    慈利县岩泊渡红薯生产加工专业协会由当时三人组成的粉丝研究会于2001年6月经县科协批准成立岩泊渡红薯生产加工专业协会,并在县民政局登记注册。会员由最初的38人发展到现在的430人。会员由有机红薯种植和粉丝加工两部分组成,在协会会员中采取股份合作成立了红薯粉丝专业合作社,现有成员113人,入股额达到230万元,协会领办农村专业合作社其中有张家界丝丝湘食品有限公司的经济实体,采用协会+合作社+公司的模式运作,形成了组织结构的新亮点。协会发展有机红薯种植1.32万亩,粉丝加工突破5000吨,销售收入5500万元,会员人平增收2900元,带动周边农户3800户,人平增收1800元。在运行过程中自我服务,自我管理采用统一品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销售,盈余返还的分配原则。粉丝系列产品在114届、117届广交会上深受外商青睐,产品远销香港,韩国,美国和东南亚地区。“岩泊渡”和“丝丝湘”牌粉丝2011年获湖南省著名商标,湖南省名牌农产品,湖南省国际农博会第二、七、十一届农博会金奖。公司进行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机食品认证,有自营进出口权,已通过检验检疫局办理出口食品企业卫生登记证书。是中国有机红薯粉丝发源地。
    自主创新研发的无明矾粉丝生产技术经专家鉴定同行业居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2013年11月慈利县岩泊渡红薯生产加工专业协会创办企业“张家界丝丝湘食品有限公司团队”“添加杜仲提取物生产红薯粉丝生产技术项目荣获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深圳赛区创新委员会创业团队组优秀团队奖。协会还获得了中国科协、财政部“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奖扶,共青团中央农业部的“服务农村青年成才增收”的先进集体,“湖南省农村工作部”和“省科协先进单位”。市级发展“四个农业”先进单位,省、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单位,2014年度列入张家界市“两型”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世界银行农业科技项目贷款示范单位。
    摸爬滚打,苦苦寻求致富路。已年过半百的协会领头人向延勋为了寻求一条致富路,整整摸爬滚打10个春秋,他曾搞过养殖业、种过食用菌,育过果树苗,但都因市场和技术上的原因不仅没有致富,反而欠了一身债,1993年租用马公渡村部的场地种食用菌,因培育的菌种出了问题而告失败,紧接着他又从县瑞慈公司购回鸡苗3000只,因防疫措施不到位,赔了夫人又折兵,1994年他租用慈利一职中的场地养猪,因饲料成本的增长和市场一度出现卖猪难,付了场地租用费后亏了近5万元,1996年他打道回府把致富的希望寄托在5亩责任田上,他把5亩责任田全部育上了果树苗,正当树苗郁郁葱葱成长时,天有不测风云,1997年“7.23”洪灾又卷走了他的致富梦,全家五口人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此时的向延勋陷入苦苦思索之中,硬汉子向延勋没有被挫折和困难所吓倒,没有就此而善罢甘休,通过一段时间的反思,他把目光盯在当地四百年前祖先采取传统工艺加工红薯粉丝的项目上,说干就干,起初他请来村里两位长者当师傅,办起了传统加工红薯粉丝的小作坊。产品试制出来了,第一次的不如意,第二次的还是不理想。他和师傅们一起认真研究,反复琢磨,是淀粉质量问题?还是工艺程序上的问题?他们从水温、水质、加热的火喉、淀粉面的干湿程度等方面认真查找原因,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试制,正宗的马公渡红薯粉丝终于生产出来了,送到各大酒店试销,反响很好。传统工艺加工的粉丝与机械加工的粉丝相比,由于工艺特别和不加任何添加剂,味道鲜且久煮不糊汤,狗肉炖粉丝成了宴席上的一道美味佳肴,各大酒店争相采购他的产品,一些市场的小贩也慕名而来进货。有了市场,生产规模随之不断扩大,1999的他创办了张家界岩泊渡天然食品厂,其产品正式向工商部门申请了“岩泊渡”品牌商标注册登记。“岩泊渡”品牌红薯粉丝销往长沙市红星市场、常德华联超市、张家界梅尼超市、慈利县芙蓉超市。
    协会、基地加农户 共同致富奔小康。“岩泊渡”牌红薯粉丝在市场上的一路走俏,使向延勋创办的张家界天然食品加工厂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原材料的需求也随即增长,为了解决原材料的问题。向延勋又牵头组建了岩泊渡红薯生产与加工专业技术协会,并亲自出任协会理事长,协会组织会员发展红薯生产,并对会员实行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方位服务。经过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而具备一定科技头脑的向延勋认识到,要做大做强红薯产业,就必须把红薯生产搞上去,俗话说,种田要靠勤换种,栽种本地红薯是不行的,必须选用优良品种。他首先从省农科院等科研部门引进了“梅营一号”、“豫薯868”红薯新品种,在自己的责任田地试种2亩,结果亩产达8000斤。后来,在市、县老科协的帮助指导下,他又先后引进了“86—21”、“22—3”等高淀粉红薯新品种在会员中示范种植,成功后进行大面积推广,建立了万亩红薯新品种生产基地,分布在岩泊渡、宜冲桥、南山坪、甘堰四个乡镇,实施基地红薯生产“百、千、万”工程,即100亩高产示范栽培、1000亩规范示范栽培、10000亩订单栽培,协会对基地红薯生产农户统一供应良种,统一栽培技术指导,统一使用硫酸钾专用复合肥,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加强技术培训。经过10多年的发展,推广发展特色有机红薯1.32万多亩,年产值1.2亿元,向延勋的红薯事业以张家界天然食品厂为龙头,形成了“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红薯产业带动了一方群众致富奔小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