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技带动 打造特色产业--山东省费县马庄镇核桃产业协会
马庄镇位于费县县城东南20公里处,地处尼山山脉腹地,属青石山区,紧靠岚济公路,涑河河流自西向东穿过本镇,辖40个行政村,5.6万人,总面积为147.5平方公里。镇域内山多丘陵多,耕地少,土壤以沙壤页岩石为主,土地瘠薄,干旱缺水,是全县著名的贫困镇。
2002年,镇党委政府立足于山区适宜核桃栽植和生长特色,大力发展核桃种植产业,随着核桃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技术低、规模小、分散化生产模式不再适合全镇核桃产业的发展,2008年在马庄镇科协、林业站、果业站的指导下,成立了马庄镇核桃协会,目前,全镇从事核桃生产相关产业人员达到1.8万人。核桃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核桃2200万公斤,已形成山东省最大的优质核桃生产基地。“芍药山核桃”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获准使用“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标志,通过了“国家级有机食品质量认证”,被省农科院列为“果树技术成果示范基地”。
一、广泛宣传发动,用典型示范作用引导群众
全面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充分发挥科普惠农宣传载体功能,广泛宣传核桃种植的科学管理经验,有力推动了以核桃为主的林果业的快速发展。一是聘请举办科技讲座。几年来,我们先后聘请了20多位省、市技术专家,以讲座形式向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宣传培训。结合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和科普惠农“三个一”建设,聘请专家集中宣传,使核桃产业的发展前景、取得的经济效益及核桃管护经验深入人心,大大激发了周边群众发展核桃产业的热情和信心。二是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几年来利用“全国科普日”、“科普宣传周”、“科普之冬(春)”、“赶科普大集”等“三下乡”集中宣传活动66次,将《核桃栽培管理技术》和《平衡施肥技术》等经验印成小册子,向广大群众散发,几年来共印发科普资料11种9万多份。三是利用“科普村村通”宣传栏进行科普展览。实施了“科普村村通”工程,全乡40个行政村全部建起了高标准的宣传橱窗。充分利用这一科普宣传载体,将核桃栽植、管理、采收、贮藏等内容,制作成了图文并茂的专题宣传挂图,张贴到了各村,广大群众不仅认识到发展核桃产业的好处,而且学会了核桃管理的实用技术。
二、提高实用技能,用先进的管理经验培训群众
为使农户树立科学的思想、运用科学方法发展核桃,建设了技术咨询服务站、科技图书室、科普活动室等19处,配有微机、投影仪等设备。一是结合科普惠农“三个一”活动,组织果农、果树技术员、科普宣传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成为传播新技术的骨干。二是从农村选出260名科技带头户,分批进行了核桃栽植、嫁接、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摘、贮存等各个专题的系统培训;三是采用专家集中面授、现场辅导、基地学习、远程教育等培训方法,手把手地将技术教给农民,进一步增强了凝聚力。与山东省农科院、省果树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聘请核桃专家为常年技术顾问,为发展核桃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多年来,发放各类科技图片3300余册、惠农宣传材料2000余份,开展技术培训共66次,受训人数8100人次,开展科普讲座70期,听讲人次7000人次,培育科技示范户400余户。
三、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用经济效益吸引群众
坚持与时俱进,努力保障协会先进性,强化新技术服务档次,不断引进名优新特品种,加快产品技术更新换代,先后引进“香玲”、“元丰”、“鲁光”“晋龙一号”等优质薄壳品种11个、30万棵,栽植面积5000亩,亩增产60公斤,增加直接经济效益30万公斤,500多万元。为进一步加快核桃良种化进程,加强技术研究,开展科研活动,解决了果树高接换头、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无公害果品生产、配方施肥、新品种驯化栽培等十几个技术难点,尤其是采取了边嫁接边示范边培训技术推广方式,增强了直观性,嫁接成活率达到90%以上,解决了核桃嫁接这一技术难题,改变了桃三杏四李五年十年才能吃核桃的传统说法,良种化率提高到40%,大大增强了核桃种植的科技创新能力。
四、改善设施,增强协会发展的服务功能
在抓好核桃规模发展的同时,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整山治水修路,连片开发,先后治理荒山面积3万余亩,垒高标准石坝40万米;建立水池26个,拦水坝52个,大口井14个,安装风力扬水机32台;硬化道路12公里,修环山路56公里,有力改善了核桃产业发展的综合生产条件。
协会进行桃花期管理现场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