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临湘市浮标协会--以“三型”产业打造农业经济新增长点
“威海的杆、临湘的标”。
临湘市地处湘北长江南岸,1760平方公里面积,20个乡镇,53万多人口,境内湖泊众多,丘陵起伏,出产有丰富的芦苇、泡桐树、通草和羽毛。本世纪初,在农村产业转型中,当地农民开始利用湖原上这些野生资源,搞起了浮标制作加工,只几年工夫,制作加工厂就发展到了610多家,由此而孕育出了“临湘市浮标协会”。现有会员户160家,从业6800多人,浮标生产一跃成了当地大农业中一项最具特色的新型产业。
近些年来,我们以“协会”为纽带,组织和带领全体会员户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农业经济新增长点,工作中突出“三高”、主攻“三型”,收到了显著的成效。2014年生产浮标7000万支,创产值5.2亿元(出口创汇600多万元),占全市农业产值的19%。曾获得了“临湘浮标”中国地理标识证明,被国内外誉为“中国浮标基地”,2014年获“湖南省中小企业核心服务机构”同时被评为“全国总工会党总支工资集体协商先进单位”。
一、高起点着手,打造“农艺型”产业
在从业人员日益增多、生产量逐年扩大的情况下,我们协会在服务上立足于“三重”,将浮标加工制作致力于一种“农艺型”产业打造。
一是重开发,盘活农村资源。生产浮标的材料来源于湖泊、滩地上的芦苇、通草、泡桐树和水上的禽类羽毛,年生产需要的芦苇达10万吨、泡桐树木1500多立方米、通草100多吨、巴尔杉1.2万立方米、家禽羽毛无从计数,为了使这些野生和自产的资源通过农艺加工后产生附加值,由协会牵头,将其进行了统一的挖掘和开发,先后与湖、滩所属的集体、山林承包的农户、养殖经营的专业户签订了长期的产销合作协议,整合芦苇、通草自产面积4750多亩,泡桐树和巴尔杉树种植面积5.6万亩,禽类养殖户1250家。在种植和养殖上,协会一年要分十次派出有关专家下去为经营承包者传授技术,进行资源培植。
二是重管理,整合农业劳力。浮标产业的兴起,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种、养、加工和运输业的发展,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了再就业的宽广之路。在用工上,普遍实现的是农民自愿从业、工种自行选择、时间自由安排,凡从业人员一律签订《劳务用工合同》。在生产上,协会为各生产厂家制订出了《规章制度》,配有1名专职安全监管人员,督导员工在生产中严格按工序流程操作,使之做到轻、精、准。在保障上,协会成立了工会,以确保劳动者权益的保障:工资实行统一规定,每人每月1800元保底,在此基础上按劳计酬,人均月平收入可达3000元左右;活动进行统一组织,每年都要在全市组织技能比武、旅游观光和球类棋类等文化活动;帮扶实施统一行动,对一些困难户、病灾户,工会及时为其进行帮扶募捐,对外遭受特大自然灾害的地区,由协会组织会员捐款,统一进行援助。
三是重科普,优化农技素质。首先是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每年的元月、8月份,我们都要聘请市劳动局、安监局的工作人员,分点、片对全体员工进行整训教育,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促使其法规意识的自然形成;其次是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协会在市万通职业学校常年开设了生产技术培训班,聘有专业技术教授,分期分批对各厂员工在原材料种植、生产加工以及市场销售上进行综合性的技术培训,凡拿到了培训《合格证》者,所在厂家都要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再次是加强共享,协会建立了网站,构建了微信、网络等平台,使会员户从采购、销售、市场等方面进行了信息共享,并以示范园为依托,对小型会员企业在制作技术、产品质量上进行帮扶。
二、高标准运作,打造“拳头型”产业
浮标产业的壮大,给当地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血液,为了抱成团体,形成规模,我们协会在运作上立足于“三化”,将其作为了一种“拳头型”产业打造。
——生产“集约化”。到2009年,城乡上下作坊式的生产厂达到了600家,像模像样的厂没有一个,散、乱、差的条件制约了生产,造成外单不能接,大单不敢接,那年就有韩国一个50万美元的外单白白流失。2010年,我们将其以协会为纽带抱成团,搞起了集约化生产。在基本建设上,帮助了一些强势厂组织资金,先后建起了象海鳌、池海、名冠等10多家大型厂子,增大了就业人员的容纳量。在基础设施上,协调其加大投入、更新设备,由过去的手工制作,人均一天生产500支,后来改为半机械化,人均一天可生产1000支,如今统一改为了电脑数控,人均一天竟能生产3000多支,功效提高了6倍。
——购销“一体化”。为了避免厂与厂之间的混乱竞争,协会以签订协议的形式,规范了整个生产厂家的经营行为。在原材料采购上,实行由所需厂家将数字上报到协会,再由协会通知出产基地按照统一的价格进行提供,有效地控制了过去那种提高价格争抢的不良状况;在产品标识上,严格尊重注册商标,协助配合工商部门整治行风,对冒充他厂品牌标识的给予从严查处;在产品的销售上,对于各厂生产的品种进行明码标价,相同的品牌一律统一价格,有效地杜绝了厂家在市场竞争中无序降价的现象。
——市场“品牌化”。这就是在产品的加工制作上注入一定的高科技含量,让更多的知名品牌和极品品牌投入到国内外大市场。为此,协会加强引导,全力投入,先后以池海、名冠、阳明、家人、海鳌、天野等大型企业为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大闹产品更新升级。至今,全市浮标已注册商标207家,注册品牌由原来的57个增加到了316个。研发的上漆机、成型机及浮标等50多个品牌已申报了国家专利。这样一来,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了75%以上,部分产品远销于日本、韩国、越南、欧盟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国家浮标行业标准制订”己由临湘浮标协会组织专业人员开始制订。
三、高水准发展,打造“文化型”产业
以做好、做活、做强现有的浮标品牌为基础,从而以此为延伸,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此,协会正在创新理念、抢占先机、着力于“文化型”产业打造。
一是构造“浮标产业模式”。现正在着手建造一个大规模、高标准的“浮标产业园”,投资1.2亿元,征地300多亩,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将具有一定名气、一定规模的生产企业引进产业园,使其形成“集聚效应”,从而以平台建设为推手,搞好“浮标生产+渔池垂钓+农家休闲……”产业模式的立体开发,实现“浮标—钓杆—鱼钩—鱼丝……”系列化模式生产的大格局,开创出产品由“厂家—集团—外商”模式统一经销的新局面。
二是申报“中国浮标之乡”。目前,该地的浮标产业按国家申报的软件已达到:1、在当地产业排名前10位——浮标在临湘市各大产业中已排名前5位;2、企业数量60家以上——入会的大中型浮标生产企业在临湘已达到了160家;3、从业人员2000人——全会的浮标生产人员已超过了8000人;4、市场占有率70%——临湘浮标的市场占有率远远高于了国家标准;硬件上,浮标产业园正在兴建中。一旦申报成功,临湘浮标的品位不仅能大大提升,还会吸引国外有关团体的大量投资。
三是举办“中国浮标艺术节”。充分利用产业园里的专用钓鱼园以及周边的渔池、湖面、水库,着手开展一年一度的国际性钓鱼比赛活动,筹办国内浮标文化研讨会,以此来带动当地旅游、餐饮、运输和商贸等产业的发展。
协会举办浮标制作技能大赛
协会召开会员大会表彰奖励优秀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