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山东滨州对虾科技小院 科技赋能对虾产业发展
山东滨州地处黄河入海口与渤海湾交融的海域,地理位置的原因,让盐田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并在一片片盐田里孕育出一种滨州的神奇美味盐田虾。高盐度的海水造就了病菌难存的天然安全生存环境,也成就了盐田虾“体色清亮、肉质紧糯、味美鲜甜、品质野生”的特性。滨州对虾科技小院依托渤海水产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对虾联合育种平台,联合省内强势院所、科技协会等单位共建。自筹建以来,我们走进堤坝塘头,驶入盐田深处,围绕盐田生态特点和盐田虾品质开展工作。
利用生态模式促进盐田虾产业链式发展。渤海水产打造了全国唯一的对虾全产业链,创造性发明海水综合利用生态养殖模式。这种生态养殖模式被称为“貔貅”模式即海水综合利用法——初级海水养殖盐田虾、初级卤水养殖丰年虫等优质饵料、中级卤水提溴、饱和卤水制盐、苦卤提取钾镁。“貔貅”生态养殖模式由公司在业内首次提出并实施,旨在实现盐田生态系统各板块之间的相互承接,将海水的梯度利用与人类生活完美融合,实现盐田虾养殖尾水零排放。
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专项课题“海水池塘绿色养殖关键技术优化与集成研究” (2020YFD0900201),滨州对虾科技小院开展了“海水池塘水质原位调控与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研究”,团队阐明了盐田海水养殖动物核心微生物结构特点与功能特征,查明了高效功能菌株对水产动物健康及水产养殖环境调控的作用机理,为高效、安全、专一的海水养殖新型益生菌制剂研发及海水养殖的微生态调控综合技术体系的建立奠定理论和物质基础,推动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收集池塘土著菌株上百个,定向筛选出3种可有效抑制病原微生物、改善水质和底质环境、促进水产动物生长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不同的功能微生物菌株,上市微生物产品2个,总结形成“海水健康养殖微生态综合调控技术“一套,开展海水池塘水质原位调控应用示范推广3.65万亩,结果表明,上述2种产品在示范池塘应用后,水体总体弧菌数量分别比对照低81.45%、80.20%。
高盐度的生长环境赋予了盐田盐独特的一面。淡水虾养殖用水盐度为3‰-5‰,普通海水虾养殖用水盐度为18‰-25‰,而盐田虾养殖用水盐度在40‰-60‰。盐田虾以天然藻类和饵料为食,同鱼蟹赛跑,在海鸟的追逐下游走,淘汰了弱虾、病虾,留下的每一只都鲜活有力,经过120天足期生长后,成熟的盐田虾鲜活有力、肉质紧实、口味鲜嫩,富含蛋白质等多种微量元素,回味悠长,口感独具一格,更天然更健康。
依托课题 “黄渤海区海珍品生态养殖模式和精深加工技术集成示范”(2020YFD0900202),滨州对虾科技小院开展了“凡纳滨对虾盐田生态高效养殖模式与示范”。针对对虾大水面养殖面积大、产量和效益低、水质控制能力弱的现状,利用生物饵料增殖、微生态制剂调控和渔-盐综合利用技术,完善凡纳滨对虾盐田生态高效养殖模式,实现对虾池塘养殖的增产增效和养殖尾水的零排放。针对池塘氮磷营养、主要离子组成,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藻钩虾、卤虫等食物来源,分别开展了“盐田养殖模式水质条件和浮游生物组成”“盐田养殖模式下凡纳对虾生理响应的转录组学分析”“盐田养殖模式下凡纳对虾的天然食物源”“盐田养殖模式下凡纳对虾的体色、体组分和氨基酸组成”等研究,结果表明:盐度升高,粗蛋白含量可升高,粗脂肪降低,虾青素升高,对虾多种游离氨基酸的浓度发生改变。在盐田中,增殖藻钩虾等生物饵料对虾肌肉品质在体色、虾青素、呈味特点和氨基酸指数等感官品质和营养品质方面得到提高。虾肉味道的鲜甜程度是由虾肉中鲜味氨基酸含量来决定的。其中,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含量越高,虾肉味道越鲜;甘氨酸、丙氨酸含量越高,虾肉味道越甜。研究表明,养殖用水盐度越高,这几种氨基酸的含量也相对更高,所以盐田虾的味道相对于淡水虾和海水虾更鲜更甜。
下一步,滨州对虾科技小院将以“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为己任,以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模式创新为核心,搭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服务对虾养殖产业发展,为海洋强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蓝色粮仓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共同谱写海洋经济发展新新章。
来源:山东农村专业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