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英才】山东岱岳小麦科技小院肖丽华—— 脚下有泥土、肩上有担当
2022年9月,胸怀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强国建设的使命传承和责任担当,山东农业大学农艺与种业专业刚入学的硕士研究生肖丽华,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博士生导师代兴龙副教授的安排下,来到了汶水河畔依托泰安市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山东岱岳小麦科技小院,开展无垄种植(减垄增地)对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和技术服务。两年多来,她坚持“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的治学理念,在个人专业素质提高的同时,也培养了农业科技推广和技术服务的实践能力。
一、扎根科技小院,在实践中增长学问、练就真本领
提高小麦单产,是提升区域粮食产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等项目,肖丽华以不同畦垄种植模式下“小麦边际效应的消长程度与提高的土地播种面积间的权衡”为切入点,每年在小院常驻200天以上,研究明确了小麦无垄种植(减垄增地)技术模式的增产增效,为该技术在泰安市以及山东省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研究工作获得山东省作物学会2024年学术会议优秀论文二等奖。同时,配套宽幅播种、适度密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集成“匀苗提质-助力密植小麦持续增产增效”成果,获得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科技作品二等奖,个人专业水平不断提升。
二、打造粮食新质生产力,助力更高水平“齐鲁粮仓”建设
发源于山东腹地泰沂山区的大汶河,孕育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的大汶口文化。位于大汶河北岸的汶阳田,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古今农耕文明发展的典范和旱涝保收的重要粮仓。山东岱岳小麦科技小院所在的马庄镇四万余亩耕地处汶阳田核心区,自古便以粮食高产著称。以肖丽华为代表的小院研究生,以服务岱岳区和周边汶阳田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发展为目标,建设了65亩的科技试验田和112亩的技术模式示范田,以科技创新打造粮食新质生产力,依托技术培训、田间指导、发放明白纸等途径,在推广山农43、山农67等小麦新品种和无垄种植、追氮分施、匀播密植等新技术、新装备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成果落地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也更深层次扛起了时代赋予青年农学人的重任与使命。
三、情系三农,志在田野,岱下筑梦乡村振兴
科技小院自2021年成立以来,师生团队协助合作社建设了小麦品种培育基地、技术示范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合作社业务规模惠及36个行政村、1.5万户农民,吸纳就业62人,有效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和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生产。肖丽华等一批常驻生产一线的研究生,在科技研究和生产服务中,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筑牢信念“基石”,做好“吃苦”功夫,以有为的担当践行乡村振兴和强农兴农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