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专家
李院士为我国食药用菌行业培养了大量人才。李院士创立了我国第一个菌物专业:“菌类作物学”,建立了首个菌物类本科专业:菌物科学与工程,建成全国唯一的从专科至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菌物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50名博士后,100名博士和200名硕士研究生,很多学生现在都是大学教授和上市企业的总经理。 同时,李院士在菌物学领域辛勤耕耘40年,在食用菌科研和产业化领域具有非常大的威望。因为李院士获得黏菌400余种,发现并命名了100余个黏菌新种,成为我国为黏菌新种命名的第一人,被称为“黏菌之父”。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李院士服务全国40多个贫困县800多个村,选育玉木耳等品种45个,每年带动效益达350亿元,带动3.5万余农户脱贫,被称为“蘑菇院士”,在中非合作和一带一路合作中,李院士承担国家援赞比亚农技示范中心项目,人民日报以“中国院士让赞比亚人民全年吃上蘑菇”为题做了报道,被评价为“南南合作的典范”,被称为“中国院士”。
袁晓辉,男,1977年出生,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任《植物学报》编委,近五年来分别在生物学杂志(Bioinformatics,Plant Syst Evol、Plant Molecular Biology等)、数学物理杂志(PRE、Chaos等)发表文章二十余篇。研究方向: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利用图像识别,文本挖掘和云计算等技术挖掘生物组学数据信息。
十余年来一直从事基于基因组学和表型组学的数字化精准育种研究和产业化,在国际知名SCI期刊上发表基因组和分子育种研究论文30余篇,申请22项国家发明专利和2项软件著作权,多项专利实现了产业化。相关研究和产业化得到国家和省部级项目支持,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1项和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并作为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和国家863计划项目。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海量的基因和表型数据,使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研究农业动植物的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开发基因和表型大数据分析方法和基因组育种应用工具,形成了基于基因和表型大数据的数字化精准育种体系。
  • 小院研究生
    胡爽

    吉林农业大学
    专业:

  • 小院研究生
    吕文涛

    吉林农业大学
    专业:

< >
小院科普
  • 科普文章
  • 科普视频
  • 灵芝三萜与灵芝多糖抗结肠癌作用与机制

    2023-01-04

  • 食用菌发酵食品的研究进展

    2022-12-27

  • 蘑菇毒素分类(二)

    2022-12-27

  • 茯苓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2-12-22

  • 疫情当下,灵芝护体!

    2022-12-22

  • 蘑菇毒素分类(一)

    2022-12-14

  • 查看更多
  • 平菇

    2022-11-03

  • 杏鲍菇二次出菇技术(3)

    2022-10-12

  • 杏鲍菇二次出菇技术(2)

    2022-09-28

  • 武汉市玉木耳数字化栽培技术

    2022-09-21

  • 杏鲍菇二次出菇技术(1)

    2022-09-13

  • 从“祸害”板栗到食用菌王子,栗蘑经历了什么?

    2022-09-01

  • 查看更多
小院特色产品
玉木耳

玉木耳

菌中“白富美”

其品种洁白如玉,生物学转化率达150-200%,且抗杂菌能力强,是木耳界名副其实的“白富美”,目前在柞水洮南等地推广种植,助力精准扶贫,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为“小木耳、大产业”。

详情
  • 小院丰收节
  • 春天的色彩
  • 灰平菇的丰收--农民采摘实践活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