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专家
郑宝东,男,1967年1月生,现任福建农林大学副校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第三届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福建省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食品科学与工程福建省一流学科(高峰学科)带头人,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兼任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特种淀粉品质科学与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福建省食品工业协会会长、福建省农产品加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健康研究院院长。 长期从事食品加工工艺、碳水化合物营养与化学、天然产物研究与应用等领域的研究。主持的项目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主持的教学成果获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70余篇,主编全国高校食品学科教材2部,已培养博士后、博硕士研究生200多人。
刘生财,男,1980年3月,黑龙江省密山市,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福建农林大学园艺植物生物工程研究所实验室主任,福建省细胞生物学与转化医学学会理事,福州市花卉协会理事,主要从事园艺植物品质代谢与生物技术研究。近年来主持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70多篇,授权专利8件,获得科研奖励1项。曾获得福建农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9年被推荐为国家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优秀典型,先后培养硕士生6名,2名研究生的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硕士论文,在读7名,其中1人获得校优硕基金资助。
曾红亮,男,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健康研究院副院长。福建省杰青,福建省高校领军青年拔尖人才,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者”青年学术新秀,爱尔兰农业部农业与食品发展局访问学者,福建省营养学会理事会理事。 2015年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赴爱尔兰农业部农业与食品发展局访学。 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项目和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9项;主持和参与完成10项成果;其中,《金柑加工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创新与产业化》获2016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完成人),《提高鱼糜制品品质关键及综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2013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九完成人);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43篇,其中JCR一区20篇,CSCD、EI收录8篇,受邀参编英文专著《Probiotics, Prebiotics, and Synbiotics》1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成果获15次国际/内会议邀请报告、欧洲植物化学会2-ISPMF国际会议奖。
陈发兴,男, 汉族,1967年12月出生于福建连城;果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员, 博/硕士生导师。承担研究生、本科生教学与培养工作,长期从事园艺植物领域研究工作。
屈峰(1981.01-),男,艺术学硕士,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新西兰林肯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现任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文化和旅游管理系副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文化产业管理、企业文化与竞争力、农业文化遗产。 立德树人成效:曾获福建农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近5年,在CSSCI、CPCI、北大核心、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主持省社科联、省委宣传部、省科协等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主持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各1项,参与省一流线上课程2门。参编福建省第1部农业文化遗产著作,出版1部乌龙茶研究专著,合作主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1部,副主编《文化产业知识产权概论》教材1部,参与编著《福建乡村文化记忆》系列丛书。撰写福建乡村文化资源调研报告、福建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报告和乌龙茶产业发展建议,获得福建省领导肯定性批示。
张黎明,男,甘肃临夏人,博(硕)士生生导师,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福建农林大学严家显最高奖教金入选者。2002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与农业化学本科专业,2005年获得海南大学作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学位,2009年获得南京农业大学的土壤学博士学位,其中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均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完成。2014-2015年和2018-2019年在美国普度大学DepartmentofEarth,Atmospheric&PlanetarySciences的ZhuangQianlai教授处作访问学者。
赖钟雄,1966年12月出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福建农林大学园艺植物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福建省政协常委、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届)。2000年入选教育部首批高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第七届教育部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福建省“百千万工程省级人选”培养对象、2021年福建省首批省直高层次人才认定。现为民革中央“三农”委员会委员、福建省重点建设学科(果树学)学科带头人,福建省亚热带果树及特种经济作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负责人。兼任福建省孙中山研究会理事长、福建省福建省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知名植物学刊物《BMC Plant Biology》和《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均为SCI JCR-1区杂志) 副主编、《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主编;曾任民革福建省委副主委、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校(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福建省园艺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逸仙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福建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评审委员会委员(第一届),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常务理事、植物组织培养分会副理事长,国家“十一·五”高新科技重点领域《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技术预测与国家关键技术选择咨询专家,农业部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杰青、教育部长江学者通讯评审专家。
林玉玲,博士,教授,博/硕士生导师,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园艺植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资源研究。现任福建农林大学亚热带果树所所长,福建农林大学科学研究和科研诚信专门委员特聘委员,任第十届《园艺学报》编委;“福建省亚热带果树及特种经济作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副负责人及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特色园艺作物生物技术及产业化服务团队”负责人;兼任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理事、中国农业生物技术植物组培脱毒快繁技术分会理事、福建省园艺学会理事和福州市花卉协会理事;为福建省科技特派员、福建省团队科技特派员发起人、福州市科技特派员;担任《The Plant Journal》、《Computational and Structural Biotechnology Journal》、《BMC plant biology》、《Plant Science》、《Genomics》、《Peer J》、《园艺学报》、《热带作物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杂志审稿人;主持和参与国家级项目7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0篇以上,参与省级新品种认定1个(‘金秋早’金柑,闽认果 2013006),授权专利7项。
福建省建宁县建莲科研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建宁县莲籽科学研究所所长),推广研究员。兼任中国园艺学会水生蔬菜分会副秘书长、中国花协荷花分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党代表。长期从事建莲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和省级二十多项科技项目。主持育成推广莲子新品种建选17号、建选35号、建选31号等,制修订莲子标准六部。发表科技论文二十多篇。先后获得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等1项、三等奖1项、省标准贡献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并获市第五批优秀人才,省第五批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罗银华,女,出生于1967年2月,1989年毕业于三明农校园艺专业,2011年1月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农学专业(函授),现任建宁县建莲科研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建宁县莲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级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莲子科研试验、示范、推广、培训和服务。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国家、省、市级农业重点科技项目的实施,特别是在莲子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建莲标准制(修)订与示范、建莲病虫害防治、建莲加工技术研究等方面成绩突出、成效显著。主要获奖有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1项、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福建省标准贡献奖三等奖1项、三明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育成认定新品种3个、制(修)订建莲标准9项。主要表彰有福建省农业系统先进工作者”、 三明市“三明青年科技奖”。 多次获省、市农业(科技)部门及县政府奖励和表彰。在CN刊物发表论文10多篇。
  • 小院研究生
    贺迎骁

    福建农林大学
    专业:农艺与种业

  • 小院研究生
    胡庆银

    福建农林大学
    专业:

  • 小院研究生
    黄畋柳

    福建农林大学
    专业:

  • 小院研究生
    孙文静

    福建农林大学
    专业:

  • 小院研究生
    冯文莉

    福建农林大学
    专业:

  • 小院研究生
    赵思敏

    福建农林大学
    专业:

  • 小院研究生
    薛誉炜

    福建农林大学
    专业:

  • 小院研究生
    苏锦瀚

    福建农林大学
    专业:

< >
小院科普
  • 科普文章
  • 科普视频
  • “五一”假期生产忙, 莲子科技小院不打烊
  • 建宁莲子科技小院助力农民科学备春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