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专家
庞林江,博士,教授,现任食品与健康学院(现代粮食产业学院)副院长,甘薯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储藏与保鲜岗位团队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产品安全储藏与农产品储藏装备的研发,涵盖农产品生产过程生产因子与采后安全储藏、营养品质、品质安全的互作等,先后主持省部级以及其他项目20余项,企业委托项目多项,承担农业农村部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储藏与保鲜岗位团队建设,在甘薯的采后安全储藏、品质保鲜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Food Control》等期刊发表论文近116篇(其中SCI收录22篇),参编教材3部,省级成果鉴定2项,申请专利80余件,已批专利36件,其中发明专利12件。在农产品加工储藏方面,所开发食品新产品中已有鱼干、薯片、学生餐、年糕等5个产品已上市场销售;在“杨梅”、“蓝莓”、“鲜切蔬菜”等果蔬的贮藏、保鲜方面,开发了专用保鲜装置及其保鲜方法,申请专利约10项,部分成果已投入企业使用,保鲜效果良好,企业效益明显。在农产品加工装备方面,进行了龙井茶炒制机械、淀粉提取分离装备等方面的研发,中试生产样机多台,为农户提供服务。
路兴花,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食品学科专任教师,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会、植物学会会员。2006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2009年浙江大学博士后出站。多年来从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食品风险分析、农产品加工开发等领域的科研工作,主讲食品安全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风险分析、食品安全管理、绿色食品概论等课程,主持省部级项目、横向科技项目等10余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
成纪予,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产品采后贮藏及加工方面的研究。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成员。主讲《食品化学》、《软饮料工艺学》、《粮油储藏学》等多门相关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参编课程教材1部。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公益性应用技术研究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等多项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管玉格,博士,讲师。2021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自2022年加入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团队,主要从事农产品生理生化调控机理、质量与品质控制、保鲜技术开发、营养成分及其活性评价等方向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在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Food Bio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6篇。
尹丽卿,博士研究生,讲师,中共党员。2021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2022年3月加入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团队,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农产品功能因子挖掘及益生机制研究、微生物发酵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在Food Control、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5篇。
于慧春,生于1977年2月,2001年河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2007年获浙江大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南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科学研究: 近年来,在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领域取得了进展,主持的省教育厅项目一项;主要参与省级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余篇。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农产品/食品人工智能无损检测技术。 该方向又分为机器嗅觉(电子鼻)、机器视觉(图像检测)、电化学等3个分支。 3个方向分别以气敏传感器阵列技术、多光谱成像技术、电化学传感技术作为农产品(食品)物理或化学特性的感知部件,产生检测信号,然后借助于各种线性和非线性等模式识别方法建立农产品(食品)品质智能化的快速检测技术,为构建新型品质分析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该方向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主要涉及农产品(食品)物性学、信息学、计算机
  • 小院研究生
    李庆姌

    浙江农林大学
    专业:食品加工与安全

  • 小院研究生
    黄其淇

    浙江农林大学
    专业:食品加工与安全

< >
小院科普
  • 科普文章
  • 科普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