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动态
水产养殖业复工复产需打攻坚战
创建时间:2020-03-31     点击量:

湖北省农技协常务理事、九三学社湖北省资环委副主任、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魏志宇近日提出:

中国的“鱼篮子”湖北省是全国水产养殖产量最高的省份,此次处于疫情爆发中心。新冠肺炎疫情导致湖北省水产养殖业重大损失,并且持续影响水产养殖业恢复性生产。如不尽快妥善解决,不仅影响城乡居民基本生活保障,还会影响农业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必须立即采取刚性手段,解决“产品不压塘、饲料不断供、资金不断流、生产不停滞”的局面,必须尽快督导复工复产。目前,疫情影响水产养殖业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

image.png

一是滞销严重损失惨重。湖北省严格执行了“退渔还湖、取缔网箱”的政策,严格划定了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目前以池塘养殖为主。而此次发生疫情正值春节,关停了农贸市场、餐饮业,加工收储业,而此时正是水产品消费旺季。冷冻水产品不能出库,鲜活水产品消费停歇,名特优水产品销售黄金期已过,养殖户损失惨重。比如,河蟹春节后品质丧失,没有市场价值。鲜活水产品高密度压塘,出现掉秤和病害死亡。还比如,在疫情管控期间,地方保护主义抬头,外省部分农贸市场拒绝“湖北水产品”入市,湖北省养殖业主还将遭受持续损失。

二是渔业复产困难重重。一是水产品存塘积压,影响制定养殖计划和恢复生产,比如,春季晒塘、清塘、放苗等工作将严重滞后。还比如,目前是蟹苗放养和小龙虾早苗培育、销售、投放管理期。疫情延误了投苗、起捕和销售,严重影响名特优水产品生产。二是物流不畅、农资和用工短缺影响生产。饲料企业复工复产难,严重影响低温期摄食品种养殖,比如河蟹、甲鱼、小龙虾、加州鲈。

三是误导消费影响深远。此次疫情与华南海鲜市场密切相关。部分地方将水产养殖动物判定为“野生动物”禁止销售。比如,在执行《关于禁止野生动物交易的公告(2020年第4号)》、《关于加强野生动物市场监管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国市监明电〔2020〕2号)》等文件的过程中,部分地方一刀切,将人工饲养的黄鳝、泥鳅等鱼类;娃娃鱼、牛蛙等水产两栖类;鳄鱼、龟、鳖等水产爬行类都列为野生动物而禁止交易。虽然后来证实限制措施不符合国家文件规定,但已经造成从业者、消费者彻底丧失水产品食用安全认知度,对水产养殖业调结构转方式,发展名特优水产品造成了深远影响。

为此,建议:

1.落实应急保障运输政策,建立产销对接机制。各地政府及相关渔业主管部门,一要确保“三不一优先”,将鲜活水产品、饲料、水产苗种、渔药等纳入应急运输保障范围,落实水产品进城、渔用物资下乡的绿色通道政策。二要公布投诉电话,专人接听,及时纠正封村封路、一概劝返等做法。三要针对地方主义抬头,建议国家层面制定外省对湖北省实施“点对点” 刚性支持。四要负责协调四类水产相关企业(养殖、饲料、加工、收储)构建销售对接关系,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和收储对接活动,五要组织行业协会,发挥水产品产销调度,收集发布产销信息分析的作用。六要组织物流、快递、电商发挥渠道优势,建立“基地直捕+快递配送+大众餐桌”的产销衔接精准配送模式,采用社区或单位拼团、专车配送到户,缓解水产品存塘压力,保障民生需求。

2.落实复工复产支持政策。各地政府及渔业主管部门一要不得设置限制复工复产审核条件,督导养殖、饲料、加工和收储企业复工。二要优先安排企业复产用工;优先保障水、电、气供应。三要建立饲料原料供需调度机制,协调粮库与饲料企业衔接。调动行业协会力量,调配稻谷、小麦等替代原料,促进饲料原料产销对接。四是统计落实疫情防控保障重点企业名单,组织名单,银企对接企业,落实专项贷款、贴息、减税政策。根据名单,实施电、水、气费用和“五险一金”阶段性缓缴和减免。

3.科学引导水产品消费舆论。渔业主管部门尽快组织水产专家,发挥科普宣教和引导消费的作用,利用各类媒体,积极营造 “水产品是优质蛋白和健康安全消费品”的观念和氛围。确保水产品有效供给,确保水产养殖业持续稳定发展。

图片新闻
最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