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推荐
高原上的科技小院
——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助力脱贫攻坚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腹地视察脱贫攻坚。布拖县位于大凉山腹地,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最为典型的县,作为“一步跨千年”的直过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困核心区,布拖脱贫是影响凉山、四川乃至全国脱贫攻坚胜利的控制性因素。总书记的牵挂,总书记的嘱托,是布拖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硬仗的最根本遵循,是火把原乡儿女脱贫奔康的最强大动力!
布拖县位于凉山州东南部,是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半农半牧县,幅员面积1685平方公里,海拔2000米以上高寒山区占89%,农业耕地面积31.63万亩,其中马铃薯种植面积近21万亩。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核心区、四川省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重点地区,全县190个行政村中有贫困村163个,其中极度贫困村32个;有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6650户、79638人,贫困发生率达45.7%,“面广人多程度深,特殊问题相交织”,是脱贫攻坚的困中之困、难中之难、艰中之艰。
布拖县土壤贫瘠、水资源匮乏,成为农业发展的严重问题,而耐寒、耐旱、耐贫的马铃薯是高山地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21万亩,但生产落后、技术缺乏,普遍存在种薯活力差、品种混杂、栽培粗放、加工业缺乏、技术推广艰难等问题,长期制约产业发展。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表示: “……马铃薯越是贫困的地方种植越多,要从扶贫开发的角度发展马铃薯,多加支持。”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布拖马铃薯产业脱贫指明了方向。
四川农业大学马铃薯团队师生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国家马铃薯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薯类创新团队,四川省科协,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凉山州委、州政府,布拖县委、县政府,江油市对口帮扶布拖县脱贫攻坚前线指挥部等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万里行、三区人才专项等科技扶贫专项,长期深入各贫困乡、贫困村,开展科技扶贫工作,逐步形成了“科研院所+企业+科技小院+贫困户”的特困山区技术推广新模式,与布拖县布江蜀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中国农业大学共建了一个高原上的科技小院——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成为布拖县脱贫攻坚战地上一支吐露芬芳的小花。
一、借力科技创新,聚焦马铃薯主导产业需求,为布拖脱贫攻坚发力
科技小院坚持在土地上做文章,聚焦马铃薯产业,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扶贫集中攻坚行动,按照“巩固传统、探索新路”的思路,突出“产业到乡、增收到户”,以“建基地、整产业”为路径,依靠科技创新与服务,全力做大布拖马铃薯主导产业。小院师生及团队在马铃薯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了突破,创新了适宜于四川及周边特困山区的马铃薯产业的关键技术,为脱贫攻坚精准发力。
1.我们创新了以调控种薯活力为核心的理论和技术,建立了与西南混作区马铃薯周年生产多季节播种、多间套作模式配套的绿色轻简化种薯活力调控体系,解决了种薯活力差的问题。
2.创建了适宜四川及周边特困山区马铃薯产业的“良种、良繁、良法、良品、良模”五良联动新模式。获授权专利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近五年累计推广面积1975.6万亩,新增利润125.17亿元。增强了特困山区马铃薯抗逆丰产能力,提高了当地粮食产业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为我国同类生态区马铃薯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二、长期入驻,全面发力,取得显著成效
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是我们团队为切实打通科技服务农户与精准脱贫的“最后一公里”,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特困山区产业扶贫的关键抓手,以研究生与科技人员长期入驻方式,及时发现、解决生产问题,实现为贫困户服务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的目标,涵盖了马铃薯种薯繁育与生产、科技研发与创新、成果示范推广、技术培训与服务、科技人才培养等各环节,形成了推动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发创新+成果示范推广+技术培训+人才培养的有效闭合。
1.建立长效科技服务机制,推广马铃薯生产新技术
2019年团队50余名师生先后前往布拖县开展扶贫工作29次,累计服务时长400余天,形成了“乌洋芋”等资源生产调研报告、马铃薯大棚标准化生产手册、马铃薯晚疫病无人机统防统治建议书等书面文件和意见20余篇,指导建立凉山州当地马铃薯产业合作基地,协助创办农民夜校,依托“技能培训”为马铃薯产业“造血”,在布江蜀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美撒、补尔等乡集中培训12次,现场指导13次,生产调研6次,总计培养马铃薯本土人才300余人次。
2.建立新型联动模式,全面实现脱贫增收
小院建立了科技成果核心示范+推广应用+辐射带动的联动模式,建立马铃薯高产优质栽培标准样板,逐步推广到特木里镇、补尔乡、美撒乡等乡镇,形成布拖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新样板。同时,辐射至昭觉县、喜德县、美姑县、甘洛县、通江县等乌蒙片区县,今年开展集中培训50场次、现场技术指导500余次,提供马铃薯等作物栽培手册2000余份,培养科技示范户20余户,农技人员120人,本土人才950人,指导建立基地5个,引进新品种7个、新技术1项,新模式1套,与马铃薯企业合作申报获得产业项目2项。以服务的通江县空山镇青龙村为例,通过直接对口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10户,现已实现带动每户规范种植优质马铃薯3亩以上,并使得每户的人均年收入增加了3000元以上,实现了脱贫,并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村30户增产增收。
3.构建四级薯生产体系,有效提升马铃薯减损增效
小院打造了标准的“原原种—原种—生产种—商品薯”的四级薯生产体系,指导建立5000平米智能雾培大棚,一季生产原原种200万粒以上,增产75%以上,直接增收36万元以上,间接性农户增值500万元以上;逐步探索冬季种薯生产技术体系,预计再生产原原种100万粒左右,直接产生种薯经济效益50万元以上;指导2000亩原种基地种薯处理、晚疫病防治,预计减少损失30%,折合经济效益200万元以上;指导1000平米马铃薯贮藏库工作,预计可以贮藏马铃薯2000吨以上,贮藏减损由30%降低到5%以内,折合效益50万元以上,间接效益提升500万元以上。指导农户散户贮藏,商品薯减损降低5%以上,平均每户将至少减损1000元。通过科普教育与贮藏技术控制,指导农户吃上不发芽的营养健康马铃薯。
4.研究生投身创业,开创脱贫新模式
小院长期坚守基层,彰显三农情怀,践行使命担当。为响应“万企帮万村”小院博士研究生彭洁创办实体企业“成都千盛惠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应用“五良配套”体系技术成果,全程陪伴式地帮助布拖农户种出优质高产、市场价格高的紫色马铃薯,创建国内外销售渠道,形成了稳定、持续且精准的扶贫模式,并将此扶贫模式复制和推广至四川省甘孜、阿坝等市州,种植规模超过30000亩,每年增收16200万元以上。项目覆盖区平均脱贫率超过94%,人均收入从脱贫前不到2000元,到脱贫后的5000元以上。
5.支部共建聚力,共筑战斗堡垒
小院联合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开展扶贫院地支部共建,全面助推脱贫奔小康,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两学一做”等重要活动,形成了科技小院—四川农业大学植物生理与生物技术党支部—布江蜀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党支部,充分发挥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先锋模范、战斗堡垒作用,依托高校强劲的技术杠杆撬动布拖农业产业发展,全面助推脱贫奔小康。
6.引领联合实践,志智双帮扶
引领了35名学农大学生科技教育服务布拖联合实践,开展了“薯遇布拖”社会实践活动、“问学启智,修德远航”支教活动等活动,在布拖县乡村、小学开展志智双帮扶,开展科技培训、科普活动、健康培训等,反响强烈、成效显著,受到当地师生、家长、政府领导、驻村书记等多方面肯定。
三、稳定脱贫不返贫,乡村振兴再出发
自2016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布拖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百倍用心、千倍用力,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下足“绣花”功夫,硬碰硬补短板强弱项,实打实夯基础惠民生,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2018年底,成功退出86个贫困村,脱贫7138户33569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6.4%。小院将不断创新完善脱贫攻坚运作模式,实现贫困地区全面稳定脱贫不返贫,乡村振兴再出发。
1.坚持以马铃薯种薯活力调控为重点,以加工、营销为产业延伸,逐步补齐品牌、市场营销短板,打造布拖马铃薯全产业链,让特困山区薯农种出高产土豆、吃上优质土豆、卖出致富土豆,实现马铃薯全产业链提质增效。
2.将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打造成为人才培养的新阵地、好平台,培育科技兴农本土人才与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领头羊,建立起一批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助力脱贫致富。
3.落实关于建立布拖县马铃薯无人机植保统防统治体系的建议,县政府预算主导,农村农业局技术把关,施药企业、各乡镇、村、农户全面参与,统防统治与综合防治相结合,由点到面,逐步实现晚疫病防控的全覆盖,保护和发展马铃薯产业。
4.打好脱贫硬仗,用心规划未来
在布拖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扶贫集中攻坚行动,巩固传统,探索新路,以“产业扶贫”为主攻方向,产业到乡,项目到村,增收到户,全力做大马铃薯这一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助推布拖县2020全面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推动乡村振兴规划的编制实施,在引领科技助力精准扶贫脱贫、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和成效。
行百里者半九十,众志脱贫奔小康。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这朵脱贫攻坚战地上艳丽的小花,正见证着一个美丽、幸福、文明、和谐的新布拖的到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