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 > 学术报告 >
中国农业转型:棉花产业的挑战和启示
创建时间:2019-04-12    点击量:

我想非常简短地讲一点宏观农业的情况,棉花产业相当程度上是农业产业的组成部分。整个农业产业情况对我们棉花产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近些年来中国农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贸易方面发生很重要的改变。一方面我们在农业生产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已经成为农产品和食品贸易的净进口国,并且净进口的数额不断增加,去年已经接近了500亿美元,进出口之间的缺口在不断扩大。

在进出口产品结构当中,棉花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进口方面来说,第一位的是大豆,然后是畜产品和棉花。棉花出口微不足道,而在进口中,去年已经占到了11%的比重。占第一位的还是大豆,我们看到大豆的生产这一年是下降的,但是大豆进口急剧增长,大豆的情况对我们棉花产业会有一定启示作用。未来我们棉花进口的发展会不会也像大豆一样,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在坐每个人思考的问题。

这是棉花国内生产和进口情况,棉花生产近五六年以来是下降的,而我们棉花进口是大幅度的增加,去年已经增加到500多万吨,去年生产不到700万吨。

中国农业面临的巨大挑战是什么?如何用越来越少的土地、越来越少的水资源、越来越少的农业劳动力、越来越高的生产成本来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这是非常大的一个挑战。整个粮食种植面积在下降,我为什么讲粮食种植面积呢?因为粮食种植面积跟棉花种植面积有关。但近年来粮食的种植面积有所恢复,我们看看棉花种植的面积,近年来是有显著下降的。5年前还有大概600万公顷,9000万亩,现在已经有非常大幅度下降,下降了200多万亩。我这里有一个比较,粮食面积的增减和棉花面积的增减有一种非常密切的关系,当粮食面积增加的时候,往往是棉花面积减少,反之亦然。

我们现在棉花产业和农业产业面临共同问题是成本在不断增加,农业劳动力在不断减少,这两件事情是联系在一块儿的。进城务工农民越来越多,尤其新生代农民工已经不会回去种粮食和棉花。农村劳动力少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比如新疆采棉的价格成本已经从几年前的5毛钱、8毛钱一公斤上涨到现在的两块钱以上。因此,如何实现机械化,如何通过机械化采棉取代人工,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出路。新疆这两年发展不错,但是在东部地区,长江流域棉区和黄河流域棉区这仍然是一个巨大挑战,因为东部地区的经营规模太小,机械化采摘面临着很大的约束,包括我们棉花种植方式也是这样,因为很多是间作套种的等等,都不适合机收,这样就影响了种棉面积。我们看到三大棉区的种植面积,黄河地区下降最大,这是近十年来的情况,长江流域有所减少,而西北地区新疆棉区有了比较大幅度的增加,我想这也应当是未来的趋势,新疆面积可能还会继续扩大,但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会持续下降。

主要挑战是如何在日益减少的种植面积上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单产。单产提高是一个趋势,但提高幅度近些年是下降的,这是粮食的情况,我不细说了,这是粮食和棉花的比较。在1990年到2001年这十几年中,棉花单产的增长幅度大于粮食,但是近十年,棉花单产增长的幅度是小于小麦和玉米,比水稻高一些,证明我们这些年来棉花单产提高的幅度不快。我想未来农业发展面临很多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改善土地的质量,需要继续加强技术的进步,需要继续加大政府的投入来支持农业和棉花生产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我们应当考虑在棉花生产和粮食生产之间,有一种竞争的关系,这是我们熟知的现象。

就贸易来看,在我们耕地面积总体缺乏的情况下,种粮多了必然要减少棉花面积,种棉花多了必然要减少种粮的面积。从粮棉的比重来看,我个人推断是将来大量进口棉花的趋势会继续。尤其是当我们的棉花市场真正实行市场化之后,我们棉花进口的趋势非常有可能像大豆一样。为什么?中国土地缺乏,中国进口多的将来只是那些单产水平低的产品,而用国内土地生产那些单产水平高的产品。什么是单产水平高的?玉米、水稻这样一些产品。而单产水平低的是大豆、棉花。所以我们在预测未来棉花市场发展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国内粮食生产发展的情况,我想这一点对我们棉花产业界的人是这样,也值得宏观决策部门思考,当我们面临着土地短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进口农产品。在这里做一个选择是进口什么产品,进口单产水平低的、需要土地很多的产品。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更有利的选择,因为进口这些产品就意味着进口土地,进口水资源,等等。



MORE +学术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