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 > 学术报告 >
财政支农资金比重下降现象不容忽视
创建时间:2019-04-12    点击量:

现阶段中央财政支农情况


近年来, 中央财政支农投入大幅度增加。中央财政 " 三农 "投入, 从 1 996 年的 774 亿元增加到 2006 年的 3397 亿元, 增加了 3.4 倍。但是, 由于同期中央财政收入增幅更大, 从 3661 亿元增加到 20450 亿元, 增加了 4.6 倍, 因此中央“三农”支出在中央财政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出现下降, 从 21 .1 %降低到 1 6.6%。这表明, 中央“三农”投入的增长幅度小于中央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


现有中央财政支农投入的具体分项中, 包含了一些不属于“三农”的项目。以 2005 年为例:( 1 ) “基本建设投资”81 3 亿元, 并不全部是用于“三农”, 一些大江大河治理方面的支出, 更多的是出于非农业和农村目标;( 2) “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662 亿元, 尽管起因与农业和农民有关, 是由于取消农业税费而引起的, 但是现在的资金使用方向, 主要是为了维持县乡政府的运转, 与“三农”并无直接关系;( 3) “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55 亿元, 也同样与“三农”无直接关系;( 4) “农产品政策性补助支出”669 亿元, 也有相当大的部分是补贴国有粮食流通企业, 用于国家粮食安全储备, 而与农业和农民无直接关系。如果将这四个方面的因素扣除, 则中央财政真正用于“三农”的实际投入水平, 大体上在 1 500 亿元左右。


如果只考察用于促进农业生产方面的支出, 则有增加速度慢、总体水平低的特点。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 中央财政支农支出, 2002 年为 1 20 亿元, 2005 年为1 48 亿元, 占当年中央财政总收入的比重, 由 1 .2%降低到0.9%。如此之低的比例水平, 与我国农业的重大基础性地位很不相称。


现阶段地方财政支农情况


从近年来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的总体情况中可以看出:( 1 ) 地方财政支农支出近年来也发生了较大幅度增长。( 2) 地方支农支出的增长幅度小于地方财政支出的总体增长幅度。1 996 年到 2005 年, 地方财政支出增长了 3.3 倍, 而支农支出仅增长了 2.6 倍。( 3) 地方支农支出在地方财政支出总额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从 7.9%降低到 6.5%。( 4) 如果扣除林业支出, 2005 年支农支出仅仅为 1 1 72 亿元, 占地方财政支出的 4.7%。


各省份之间差异较大。如 2005 年, 全国农村人均支农支出为 1 73 元, 农村人均农业支出为 91 元。农业支出水平最高的是两类地区: 一类是经济发达、地方财政收入水平高的上海、北京、天津、辽宁、浙江和江苏等省( 市) ; 另一类是人均农业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 也就是农业资源比较丰富而农村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 包括西藏、新疆、内蒙古、青海、宁夏、黑龙江和吉林等省( 区) 。这两类地区共同特点是, 人均财政支出水平都比较高, 都在 2000 元以上, 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1 倍以上。其中, 上海与北京遥遥领先,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水平在 6000 元以上, 农村人均支农支出超过 1 000 元, 人均农业支出超过 700 元。与此相对照, 一些重要的农业大省,如河南和安徽,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不到 1 200 元, 农村人均支农支出不到 1 00 元, 农村人均农业支出不到 60 元, 均不到上海和北京的十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 江苏和广东两省的人均财政收入水平较高, 但是农村人均农业投入水平相对不高。


按耕地面积平均计算, 仍以 2005 年为例, 全国耕地亩均支农支出为 84 元, 亩均农业支出为 44 元。各地区财政支农的强度大体趋势与按农村人均计算类似, 仍然是北京、上海遥遥领先, 亩均支农支出在 700 元以上, 亩均农业支出在500 元以上。其他沿海省份也普遍较高, 亩均支农支出超过1 00 元, 亩均农业支出在 70 元以上。而中部农业大省的水平普遍较低, 亩均财政支农支出在 80 元以下, 亩均财政农业支出在 40 元以下。值得注意的还有, 福建、湖南和江西的人均地方财政支出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是耕地亩均支农支出和农业支出却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财政支农比较


在“三农”投入方面, 由于缺乏地方财政数据, 因此无法进行比较。在支农支出方面, 中央财政的投入要远远小于地方政府的投入强度。具体特点:( 1 ) 就支农支出的绝对量看,2005 年中央财政支出为 1 48 亿元, 地方财政为 1 645 亿元,中央财政占 8%, 地方财政占 92%。( 2) 就支农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看, 中央财政为 0.9%, 地方财政为 1 0.9%。( 3) 就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看, 中央财政为 1 .7%, 地方财政为6.5%。


主要结论与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近年来, 我国财政支农投入有大幅增加。


这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 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农投入的比重都出现下降。中央财政“三农”支出占中央财政收入比重, 由 1 996 年的 21 %下降到 2006 年的 1 7%以下; 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 由 1 996 年的 7.9%降低到 2005 年的 6.5%。在中央财政“三农”支出中, 有一些项目支出不是直接用于“三农”的。将这些部分扣除后, 实际用于“三农”的支出水平占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不到 1 0%。国家财政支农支出以地方为主, 中央财政仅仅占 8%。尤其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中央财政支农支出增长速度慢, 比例很低, 占中央财政收入的比例不到 1 %。


在地方财政支农支出方面, 各个地区差别很大。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均财政收入水平高, 通常对农业的财政投入水平也比较高。农业大省的财政支农水平大都较低, 无论是按农村人均水平, 还是按耕地面积亩均水平。


综上所述, 目前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投入水平仍然很低, 尤其是中央财政农业投入水平很低。这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 需要大大提高中央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投入水平, 提高支农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近期目标是从目前的不到 1 %提高到 3%, 远期目标是提高到 5%。



MORE +学术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