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本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随着实践进程的深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越来越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屋建瓴、精辟深邃,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为进一步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2019年8月12日-15日,Sinograin II项目2019年年会在哈尔滨顺利召开。中国-挪威SinograinII项目是挪威驻华使馆资助的中挪国际合作项目,项目旨在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环境改善以及提高土壤健康状况。参加单位包括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新疆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哈尔滨学院以及黑龙江省农业科学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7家单位。参加本次会议的人员有挪威驻华使馆发展处参赞Marte B.L. Torskenæs女士和吴琳女士、项目顾问Arne Disch教授、挪威生物经济研究所13位研究人员和中方课题参加人员,共计约40余位专家学者。
会议包括田间考察和研讨两个阶段,分别参观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的黑土长期定位试验、黑土地下观测站、该项目的田间试验以及黑龙江省农科院标志性田间试验区。研讨阶段分为1个主会场和6个分会场进行充分讨论,中挪双方专家针对项目规定的任务和中国不同区域内亟待解决的农业发展为题展开深入研讨,总结上半年工作,规划下半年乃至以后的工作计划。建三江科技小院学生代表对建三江的各方面工作进展做了总结以及展望。
此次会议促进了中挪双方对彼此负责项目的深入了解,为该项目的进一步开展和实施提供了思路和框架。也为建三江小院学生打开国际视野,所做工作与国际接轨并得到充分肯定,为接下来的工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川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于2018年在中国农技协主导下,由四川省科协组织运筹,以布拖县布江蜀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单位,由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中国农业大学共建。运行将近一年来,马铃薯原原种产量提高了一倍多,助力布拖县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收到了良好效果。
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自建立以来,一直以研究生长期入驻的方式,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智力帮扶、科技支农的精准扶贫工作。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课题研究,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快速高效转化,提升当地产业发展,助力布拖县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什么是科技小院?科技小院是建立在农村、企业等生产一线的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以研究生与科技人员驻地研究,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和零费用服务农户及生产组织为特色,以实现作物高产和资源高效为目标,引导农民进行高产高效生产,促进作物高产、资源高效和农民增收,并逐步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和农业经营体制变革,探索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农业大学在2009年首先建立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探索出了一套成熟的管理运作模式,2018年11月,科技小院落户四川,依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针对不同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首批设立布拖马铃薯、会理石榴、安岳柠檬、蒲江果业、眉山鹌鹑5个科技小院。
马铃薯科技小院之所以选在布拖,是因为布拖位于凉山州彝族自治州东南部,是处于乌蒙山区的国家级贫困县。布拖县是马铃薯生态优势区,大部分地区气候冷凉,气温气差较小,日差较大,80%的耕地适宜种植马铃薯,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占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40%左右,当地彝族人民以马铃薯为口粮,马铃薯收益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是布拖县的主要特色产业。
然而,布拖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自留种连年种植导致品种退化,并且栽培管理措施粗放,收获的马铃薯低品质,而且当地基础设施薄弱,贮藏条件落后,农户贮藏的意识较为淡薄,严重损害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同时布拖县地形复杂,交通不便,马铃薯产业链条短,销售和加工存在较大困难。
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依托布江蜀丰生态农业园区,由四川农业大学、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中国农业大学建立,采用一名研究生入驻,多名研究生轮换的制度,自2019年2月底第一位研究生入驻开始,累计入驻博士生、硕士生11人次,完成日志297篇,共计227398字。10个月的时间里,科技小院设立联合导师组、工作组,编制了布拖科技小院工作规划及实施方案,协助完成园区创建规划书;解决布江蜀丰园区5000平方米智能马铃薯雾培以及原原种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多项问题,保证了布拖县优质种薯需求,指导千亩高产优质马铃薯原种扩繁示范基地和千吨马铃薯贮藏库设施规划工作;开展布拖县马铃薯种薯生产体系的关键技术集成与创新研究,深入调研布拖马铃薯产业,针对散户栽培、贮藏问题开展试验,提供指导;团队20余名师生先后前往布拖县29次,累计362天,形成书面文件和意见10篇,开展集中技术培训12次,现场技术指导13次,生产调研6次,培养本土人才190人次,指导建立基地2个;联合四川农业大学,开展“薯遇布拖”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支农,助力马铃薯产业发展,开展“问学启智,修德远航”支教活动,扶贫先扶志,提高彝族孩子对学习的热情。
未来马铃薯科技小院将全力协助构建布江蜀丰马铃薯全产业链生产,以学生为主体、以团队为支撑,做好示范推广和技术指导,扩大社会效益,让彝族同胞种好土豆、吃好土豆、卖好土豆;收集当地马铃薯资源材料,保护当地特色马铃薯资源,针对布拖乌洋芋,通过脱毒技术,提高其产量品质,打造布拖乌洋芋的品牌,促进当地农户脱贫致富;以马铃薯科技小院为平台,培养更多心系三农、顶天立地、“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交口县依托良好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香菇产业在交口县已渐成气候,产品出口到了多个国家。总产值达5000万元,从业农户均增收7000元。香菇产业成为交口县人民脱贫致富的大产业。这些都离不开一些香菇种植的带头人。
山神峪村种植领头人---魏长河
魏长河是第一个将香菇产业引进到交口的人。他的到来,对交口香菇产业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魏长河的带动下,现在,山神峪村全村204户人家,种植香菇200棚以上,80多万棒,除了自家田地,甚至有的在房前屋后都种上了香菇,产量达到了400余吨,总收入250余万元,人均收入4000元左右,百分之八十的村民收入都是来自于香菇产业,香菇产业的发展基本解决了全村的剩余劳动力,实现了“种一棚菇、富一家人”。
枣林村党支部书记——张拉生
2004年,在张拉生当选了枣林村党支部书记后,他就带领乡亲们种植大棚蔬菜和水果,让这一产业得到了最大化发展,很多老百姓也都因此有钱赚了。可尽管如此,但张拉生仍然不满足于现状。为此,张拉生先后赴山东、福建、河南、陕西等地参观学习。并迅速由果蔬种植转产至了香菇种植。很快,香菇的规模化种植便在枣林村形成了气候,成了当地生产规模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
因为张拉生始终遵循高起点、高科技和规模化的这样一个理念,所以,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菌种形态也被他研究并培育成功。这项技术突破,大大缩短了益生菌种的生长周期时间,使得菇农们受益匪浅。现在,枣林村在张拉生的引领下整体脱贫,人均收入突破万元。
如今,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交口县的主导产业。夏菇产业成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和朝阳产业,食用菌成了“摇钱树”,香菇种植成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5月12日,全域绿色发展科技小院工作推进座谈会在中国农业大学召开。中国农业大学、全国农技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政府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了座谈会。
与会人员认为,全国农技中心聚合中国农大、内蒙古农大等多所科研院校力量,在杭锦后旗建立6所科技小院,为全域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月份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主席等先后深入头道桥全域种植业绿色生产试验示范区和蒙海科技小院调研,对青年工作者们深入基层一线,以实际行动服务农业绿色发展给与了充分的肯定。
会议希望,下一步要借助全国农技中心青年蹲点干部和科技小院研究生等科技力量,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全域绿色发展成果总结。围绕已开展的试验示范和研究工作,注重对不同作物进行科研成果总结,形成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绿色生产技术集成模式,服务更大面积的绿色发展。二是推动县域大数据平台建设。针对不同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整合杭锦后旗农业农村、气象、水利等部门数据资源,建设县域农业绿色发展数据平台,围绕“天赋河套”品牌建设,以产业需求带动农业生产创新。三是注重以技术培训促全域绿色。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项目,培训农民4000人次,促进绿色生产技术在全旗落地。
来源:全国农技中心节水处
近年来,东山枇杷产业逐步转向多元化发展,不仅带动农民增收,也成为了带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6月25日,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江苏东山枇杷科技小院科研所揭牌仪式在东山镇双湾村醉石山庄举行。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顾建列,区委办副主任张杰峰,临湖镇副书记仉勇,东山镇副镇长陈锋等领导出席活动。多位知名大学教授和业内专家莅临活动现场。
江苏东山枇杷科技小院是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循环研究院(苏州)共建,依托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人民政府、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农林服务站、东山镇双湾村村委,通过高校研究生驻村,探索枇杷增产、资源高效、农民增收新途径的科研与应用推广紧密结合的科技院落。
今后,东山将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强化枇杷产业研究,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引领功能,推动枇杷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共绘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9月11日上午,宁波市科协科普部张洪红部长和象山县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陈锦华一行到梅山校区与海洋学院就科技小院项目进行对接。会议由科技处孙伟伟主持,象山县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陈锦华介绍了科技小院项目的情况,象山县水利和海洋局总工程师方跃介绍了象山海水产业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海洋学院院长王春琳介绍了我校海洋学院的整体情况及师资力量。海洋学院从事海水苗种繁育、养殖、水环境调控和病害防控相关教授参加了对接。双方一致同意以虾蟹科技小院项目的具体落实为契机,围绕象山海水养殖产业存在的问题开展合作,推动象山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科技小院项目的具体联络由象山蓝尚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和海洋学院母昌考教授负责联络,钱冬、郑忠明、熊金波、尹飞、徐善良、彭瑞冰、高翔等老师参会。
位于坂仔镇的平和琯溪蜜柚科技小院是福建省首批5家科技小院之一,也是全国蜜柚产业首个科技小院。科技小院的落户,让科研人员走出实验室,把蜜柚科学种植管理技术带进田间地头,成为推动平和蜜柚高质量发展的智囊团。
近日,福建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张炎和他的小伙伴们再次来到位于坂仔镇五星村的蜜柚实验基地,采摘柚果开展实验,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套袋方式对蜜柚品质产生的影响。
像这样的研究,在蜜柚科技小院每天都在进行。2016年,平和县科协与张福锁院士团队合作,由福建农林大学吴良泉老师带领研究生深入田间地头,探索蜜柚产业升级转型、绿色发展的可持续现代化农业之路。2019年6月,平和琯溪蜜柚科技小院正式挂牌成立。目前,科技小院由福建农林大学国际镁营养研究所的8名植物营养专家、11名在读研究生以及2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学专家组成。他们针对平和县资源、环境与土壤的特点,开展农户调研、科学研究、技术优化、集成与示范等活动。“科技小院”实现了科研与农技推广两不误,把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地头,把农民遇到的实际困难解决在田间地头。
林新民是坂仔镇五星村的果农,和蜜柚打了半辈子交道,但蜜柚科技小院研究人员指导开展的一次实验,却让他发现,以往的施肥方式竟然是错误的:“以前凭经验施肥,缺乏科学依据,不仅施错了地方,肥料也使用偏多,经过指导,现在不仅降低了化肥使用量,还提高了产量。”。
2016年以来,研究人员通过驻地研究、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调研等方式,获得了一手数据,了解了当前农户的施肥习惯,也掌握了当前平和县的土壤、植株养分状况、水质量及蜜柚品质等相关状况。在此基础上,科技小院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组织专家研讨,形成提质增效的营养调控技术,并与其它技术进行综合集成,构建蜜柚生产全套解决方案,明确蜜柚产业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减肥调酸”的调控模式。通过多年多点的试验示范进行技术验证和示范推广,为实现蜜柚节本、绿色、优质、丰产发展提供一条具有可行性的技术途径。研究人员测算,如果“减肥调酸”模式能够在大规模推广,不仅能够大幅度减少柚农的投入,还能对蜜柚产业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小院科研人员深入到农村一线,与农民同吃穿同劳动,与农民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的近距离交流合作,通过现场试验教学,让广大柚农切身感受体会,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平和琯溪蜜柚科技小院副院长张卫强介绍,在做好科研的同时,蜜柚科技小院的研究人员还积极进行知识传播和技术服务工作,服务广大柚农。截止本月中旬,科技小院科研人员已累积开展田间活动日7次,参与人次400余人次,农户和企业培训5次,培训人数1080余人次;借助各级媒体和技术手册开展知识传播,与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等媒体合作拍摄科普节目3次,通过微信集合了专家学者、企业人员和柚农200余人,针对实际生产中的问题进行及时研讨和解答,在微信公众号累积发送推文40余篇。共发放了《蜜柚绿色增产技术手册》1000余份,并将有关技术资料做成科技长廊,落在田间地头,供柚农可以随时的观阅。通过知识传播渠道和平台,结合技术培训、田间观摩和宣传活动有效开展技术传播,打通了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为进一步推进科技小院建设,省科协联合江西农业大学、省农技协组成调研组,由省科协副主席梁纯平带队,专程赴上高县、广昌县调研科技小院建设工作。
11月7日上午,梁纯平一行首先来到上高县水稻科技小院。该科技小院落户于江西农业大学、上高县人民政府、上高县汇农种植业专业合作社联合创建的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基地目前承担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开展各类科学实验与技术示范20余项,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示范与推广相结合”三结合的实践教学理念,吸纳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和毕业实习,江西农大农学院副院长曾勇军、“青年教授”黄山及其团队常驻基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基地设有工作学习区、厂房区和试验区3个功能区,调研组一行实地查看了学生寝室、食堂和工作室等。梁纯平对江西农业大学前期做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希望科技小院立足长远,结合生产实际规范教学管理,着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我省水稻种植培养后备人才,努力把科技小院办成江西省优质样板科技小院。
下午,梁纯平一行来到广昌县白莲科技小院。调研组听取了项目建设单位——广昌县白莲科学研究所负责人前期筹备工作的汇报,实地查看了该所科研办公、生产生活设施等保障情况,就广昌白莲产业发展中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交流。梁纯平对广昌组建白莲科技小院工作进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要求充分发挥派出单位江西农业大学人才资源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做大做强做优小院品牌,希望广昌县委、县政府给予相应支持,共同为广昌白莲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促进白莲产业发展。
宜春市科协、抚州市科协、上高县政府、广昌县政府相关负责人先后参加活动。
如何做好科协工作服务乡村振兴
这一道“考题”?
区科协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技志愿服务为抓手,成立以气象、医学等方面的专家为主力的农村农业科普专家团,开展科技志愿“上山下乡”活动,深入农村基层进行政策宣讲、健康普及。积极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在南平村建设凤溪科艺苑,设计农耕风情生活馆模型,把南平村打造成广州农民科学素质提升的示范点。其中,在特色小镇开展科普特色村建设,配置科普中国乡村e站,将最新的科普资讯传递到村民手中。
在南药小镇广州市岭南中医药文化博览园开展广州市科普小镇建设项目,打造广州市第一批科普小镇。推动中国农技协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开展“科技小院”建设申报工作,组织荔枝产业研究院、从化香米两家企业成功申报了“科技小院”项目并授牌,为高校开展人才培养、高校资源服务从化乡村振兴提供了条件。
区科协多点齐发,科普基地建设多面开花。加强城区和农村的科普示范体系建设,打造温泉镇成为广州市第一批科普示范镇,凤仪社区等3个社区成为广州市第一批科普示范社区,碧溪社区等4个社区成为省科普示范社区,同时将南平村等29条村建设为从化区科普示范村。
此外,精心打造从化区科普精品工程和科普基地,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到农村、机关、社区、学校,使科普工作向多元化、多向化发展;成立海塱社区千师万苗工程站,打造气象科普基地,建设城郊小学红领巾气象站、南洋学院社会科普服务成果展厅、水利学院节水科普互动展馆、南平村凤溪科艺苑等,同时推动岭南中医药文化博览园开展科普小镇建设,多方面、多层次展现科普的魅力,成为科学技术普及重要阵地和经常性科普活动的场所,其中从化区气象局科普基地被认定为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重点打造科普品牌活动
充分打通科普、生态、文化产业链
近年来,区科协以群众获得感为中心,突出科协职能,满足广大群众需求开展系列特色活动,逐渐形成具有从化特色的科普品牌。
科普游戏吸引市民参与
坚持围绕每一年的主题,办好全国科普日启动仪式暨主场活动,组织动员基层科协、学协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同时,区科协在广州市率先针对不同人群线上线下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学校、社区、农村、园区科普知识竞赛。充分利用广州地区科普教育基地,先后举办广州“科普一日游”从化区专场活动以及“星泉从城花果荔乡”乡村科普游共17场,扩大了科普游的影响力。持续与相关单位举办北回归线文化科普和学术沙龙等系列活动,搭建了广州从化北回归线生态文化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打通了科普-生态-文化-产业之间的链条,北回归线科普活动在社会上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打造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普品牌。
抓好重点人群
科普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近年来,区科协认真履行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办公室的职责,组织动员成员单位结合各自职能开展科普工作,着力提高我区未成年人、农民、社区居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全民整体科学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科普进校园活动现场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同时,区科协创建农村科普新模式,建立“村会共建”制度,组建农村农业科普专家团,组织学协会深入农村开展以健康生活、义诊保健、果树栽培等主题的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新技术推广活动。
针对社区居民,稳步开展社区科普活动,结合科普示范社区建设,深入实施以垃圾分类、食品安全知识科普讲座为主题内容的 “社区科普益民行动计划”系列科普进社区活动。
针对未成年人群,拓宽未成年人科普途径,开展“科普漂流图书进校园”暨“科学伴我成长,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系列活动,不断增强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为进一步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素质,区科协制作针对区管干部的专题科普微博88期,在公务员中开展“四个一”行动,进一步提升公务员和领导干部的科学素质。
创新“互联网+科普”工作思路
打通科普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区科协不断创新开展科普工作方法和思路,勇于创新“互联网+科普”模式。先后建立从化科协网站、“从化科协”科普平台,开通《科普从化》电视专栏和“空中科普”电台栏目,在“广州从化发布”微信公众号上增设《科普在线》专栏,在科普特色村、示范社区建设科普中国乡村e站26个,整合科普中国权威发布的科普资源,促进“科普中国”落地,加大对农村居民的科普信息服务精准程度,主动为从化建设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服务。
努力搭建服务新平台
打造基层科普组织新样板
科普进社区活动现场
近年来,区科协坚持把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作为第一职责,努力搭建服务新平台,不断宣传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事迹,营造有利于科技工作者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日前,区科协更被评为2020年广州市基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三会”提出“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重要指示,近年来,区科协持续开展 “好医生、好护士、好乡医、好工匠”“乡村振兴科普能手”等系列推荐评选宣传活动和“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庆祝活动,选出了10名好医生、10名好护士、10名好乡医、7名好工匠以及5名乡村振兴科普能手,并通过各渠道对他们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进一步提升了广大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的积极性。
VR科普体验
在从化科协成立55周年之际,为了回顾历史,记载从化科协发展历程,编印了《科普回眸——从化市科学技术协会成立55周年专刊》,并举办从化科协成立五十五周年图片展,以图片形式对科协过往工作作了一次全景式系统的回顾。
同时,建立同科技工作者的联系服务机制,以“深调研”为途径,开展“加强和改进科协工作,提高科普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深入了解基层科协现状,为服务科技工作者健全组织支撑。积极开展基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优秀科普工作者评选活动,近年来共有30个单位和28名个人得到了市科协的表彰,其中,区科协被评为2020年广州市基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此外,区科协坚持落实会员日制度,在会员日前后,组织全区科协系统工作人员先后参观了科技含量高、科普氛围浓的企事业单位,进一步密切同科技工作者的联系和交流。
发挥全域防疫科普作用
全力以赴打好“防疫战”
疫情期间,区科协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科协工作开展,在做好自身防控的同时,积极开展全域防疫科普、选派干部下沉社区一线、服务企业复工复产等各项工作,为全区实现疫情防控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双战双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口罩制作演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区科协迅速成立了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和疫情防控网上应急科普宣传小分队,积极投身一线疫情防控服务工作。区科协利用“广州从化发布”微信公众号的《科普在线》、科普中国e站、村居科普宣传栏及相关微信工作群等,第一时间传播国家、省、市、区权威发布的相关信息,累计发布涉及疫情辟谣、卫生健康、防疫技能等疫情科普资讯220余篇。
为做到防疫宣传无死角,区科协联合科技企业,通过大型无人机搭载空中广播的方式,到鳌头镇上西村天竹社和良口镇阿婆六村等偏远的山村,为村民普及最新疫情防控科普资讯,帮助群众掌握预防方法。
推进科协系统改革
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近年来,区科协不断充实优化科协队伍,提高服务水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自身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
为更好地发挥党和政府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区科协制定出台了《广州市从化区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对科协机关领导配置、基层镇街科协组建工作等进行明确,打造一支专职、挂职、兼职相结合的干部队伍。
面对学协会队伍萎缩的趋势,区科协积极面向高校、园区、企业、农村发展基层科协组织。指导玫瑰园、中草药博览园等7家企业成立科协,吸纳爱之汇健康关爱联合会等4个学协会成为团体会员,动员高校成立科协,不断扩大科协的覆盖面。目前辖区高校科协已全覆盖,是广州地区成立高校科协最多的区。其中南洋学院科协是广州第一个民办高校科协,并牵头成立了广东省民办高校科协联盟,截至目前,广东省民办高校科协联盟已牵头成立了智能制造学科与产业联盟、信息学科与产业联盟、乡村振兴产业联盟、绿色建筑学科与产业联盟等四个子联盟,民办高校科协联盟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为进一步提高科协系统干部队伍、工作人员的履职能力,区科协邀请省市科协专家学者授课,近年来共组织科协系统工作人员近600人次开展业务培训,组织了近500人次的基层科普信息员轮训。
区科协坚持党建引领,强化理论学习,健全完善规章制度,严格落实各项组织生活制度,为科协业务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纠正“四风”。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各阶段专题教育活动,促进作风建设长效化,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
来源: 广州市科协
8月19日上午,市科协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牛杰一行调研北碚区“桃科技小院”推进情况,北碚区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吕春燕陪同调研。
调研现场
牛杰一行实地查看了“农村现代化桃产品科普示范基地”、科技小院实施单位重庆润璞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及科技小院办公、生活区周边配套情况。
牛杰在调研中强调,要加大投入,创新运营模式,加强与科技团队的沟通协调,为种植户提供“零距离”的科技服务,推动“桃科技小院”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要真抓实干、主动对接,确保“桃科技小院”建设有序运行。要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对接有关农业院校、科研单位,组织专家和科技人员,大力推进“科技小院”建设试点工作,推动三圣镇桃全产业链体系运行。要充分发挥各级科协、科普基地组织的作用,突出农业技术推广、科学普及和服务“三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生活水平,更好服务乡村振兴。
接下来,重庆润璞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将在北碚区科协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桃科技小院”软、硬件设施,邀请果树专家、科技人员围绕桃产业开展交流活动等,进一步做实做细“桃科技小院”各项工作。
【全国唯一高海拔民族地区科技小院来了大学生】在海拔2400米的四川凉山州布拖县布江蜀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内,5名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学生,正在田间开展科研。示范园内的布托马铃薯科技小院,是全国唯一的高海拔民族地区科技小院。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研二学生朱嘉心从去年8月便进入这里学习。她说,马铃薯是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自己主要从事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下马铃薯的贮藏研究。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是由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主导,依托当地农业科技企业,及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等共建的,旨在全面推进当地马铃薯产业发展,小院以研究生与科技人员长期入驻的方式,可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特困山区产业扶贫中,及时发现并解决生产问题,实现为贫困户服务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的目标。目前小院涵盖了马铃薯的繁育与生产、科技研发与创新等领域,形成了推动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科研院所家企业家科技小院家贫困户的新模式。行走脱贫攻坚52县打赢脱贫收官战(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盛利 林莉君)
来源:光明网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者: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20年4... [详情]